首頁> 聚焦 > > 正文

            “米袋子”“錢袋子”裝得滿 大黑崗子鎮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

            2022-07-27 13:22:40來源:遼寧日報

            盛夏時節,站在沈陽市遼中區大黑崗子鎮錢縫村村頭,放眼望去,到處是生機盎然的成片玉米地。“這都是咱村應用免耕播種等保護耕作技術的成果。”錢縫村黨支部書記王鳳先自豪地說。

            保護耕作是指盡可能地減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用高效植保技術控制雜草和病蟲害,從而減少土壤侵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進耕作技術。在東北旱作區,保護耕作是保護黑土地最經濟有效和現實可行的舉措。

            在常年以農業耕種為主導產業的大黑崗子鎮,切實保護黑土地的肥力、潛力,是農民“米袋子”“錢袋子”裝得滿、裝得實的重要保障。為此,年來,大黑崗子鎮著力在推廣實施農田保護耕作技術上下功夫。

            “去年,我們村運用保護耕作技術試種了340畝,效果真好!秋天刮大風,周邊普通地塊的玉米倒伏嚴重,我們這兒卻沒受任何影響。因為保護耕作免耕播種,不用起壟,玉米扎根扎得實,抗倒伏能力自然就更強,秋收時畝均增產10%左右,試種的農戶畝均增收超過200元。”王鳳先說,“今年我們村又擴種了900畝玉米、300多畝大豆。”

            “不只是錢縫村,今年全鎮保護耕作擴種面積超過2500畝。”據大黑崗子鎮副鎮長張炫武介紹,今年春播期間,保護耕作地塊在干旱少雨且未灌溉的情況下依然呈現出苗齊、苗全、苗壯的良好表現,相比傳統播種方法,不但節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提高了土壤肥力。

            張炫武給大家算了一筆賬:按照傳統播種方式,起壟、播種、澆地等,每畝地需要花費120元至160元。而用免耕播種的方式,每畝地花費25元至30元就夠了,這還不包括澆地人工以及購買機械設備的支出,同時可以享受最低38元、最高200元的國家黑土地保護工作補貼,最重要的是能從根本上解決焚燒秸稈的問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提升空氣質量。如果堅持多年實施保護耕作,還可大幅提高土地的有機質含量,對土壤改良有很大益處。

            經濟賬、環境賬,都能算得清。為了讓群眾有更直觀、更真實的感受,今秋收獲的時候,大黑崗子鎮計劃在田埂上舉行第三次保護耕作現場會,讓農戶和技術人員再次面對面嘮一嘮、嘮明白。同時,鎮里將在培育實施主體、建立長效機制、堅持長期推廣等方面下大力氣,促進農民持續增產增收。

            標簽: 耕作技術 植保技術 有機質含量 農田保護性耕作技術

            上一篇:焦點熱門:7月26日廣西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3例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