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全球報道:在“豹豹青春宇宙”中“打撈中國美”

            2022-08-10 09:04:08來源:中國青年報

            漢“多賀中國人民富”五乳神獸鏡局部。武漢博物館藏


            【資料圖】

            曾幾何時,博物館在人們的心目中還是“高冷”的代名詞。而現在,博物館已經成為數字化創新的樂園,數字藏品、云展覽、云體驗等新場景、新模式,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打開方式”,也讓文物真正地“活”了起來。

            中國青年報社“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發布的首款文博類數字藏品《琴棋書畫——銅鏡里的生活雅趣》上線售罄已有一段時間。有評論者認為,這類數字藏品受歡迎,意味著無論在現實世界,還是元宇宙世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親近文博文創,愿意走進歷史,自覺自發地傳播傳統文化。

            日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對青島市博物館副館長趙好、武漢市博物館館長王瑞華、濰坊市博物館館長黃可、平頂山博物館館長尚彬進行專訪,大家圍繞文物數字化保護開發、元宇宙社區的創建與運營等問題各抒己見。他們認為,博物館除了要賦予游客“修舊如舊”的感受,也要帶來“推陳出新”的視野。

            始于顏值

            在“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發售的數字藏品《琴棋書畫——銅鏡里的生活雅趣》中,甄選了4面來自知名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銅鏡,分別為:唐真子飛霜銅鏡、漢四神博局紋銅鏡、漢“多賀中國人民富”五乳神獸鏡、唐寶相花銅鏡。

            “沒想到現在可以在手機上觀賞(文物)”“顏值超高的銅鏡,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古人的智慧+現代人的技術,絕了!”……不少網友在“豹豹青春宇宙”看到這幾面銅鏡后,被銅鏡上精美的圖案、充滿古代哲思的文字所吸引,匠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技術讓人驚嘆。

            寄托著美好吉祥寓意的唐寶相花銅鏡,在精湛的技藝和巧妙的構圖布局間呈現出了對稱之美,該銅鏡鑄制精細,以寶相花為主要紋飾,它是古人綜合了自然界中盛開的花朵、瓣片、花苞、蓓蕾和葉子等自然素材,依放射對稱的規律重新組合而成的裝飾性花紋。尚彬認為,它是唐代銅鏡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形為八出葵花的唐真子飛霜銅鏡,上飾有祥云托月紋,下飾有山石池水,池中一荷葉垂直聳立,上伏一龜,恰成鏡鈕與鈕座。左側竹林下一人峨冠博帶,端坐撫琴,另側樹下鳳鳥足踏祥云,回首起舞。趙好說:“這蘊含著‘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的美好愿景。”

            “數字藏品這種新的呈現形式打破了以往文物暗淡、高冷的形象,賦予其溫度。”黃可認為,有了魅力,公眾對文物的關注度自然會提升。

            敬于哲思

            銅鏡本為“整飾容顏,修爾法服,正爾衣冠”,且由于其“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兼備工藝美、文字美和語言美,因而成為極具展覽、觀賞和收藏價值的文物。

            銅鏡由古時珍存至今,其不僅承載著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今人審美情趣的美學價值,還蘊含著古人所奉行的社會道德準則和人生哲理智慧。

            唐真子飛霜銅鏡。青島市博物館藏

            黃可以漢四神博局紋銅鏡中所運用的博局紋為例,向記者介紹了“規矩”。傳說“規”與“矩”分別為伏羲與女媧把持,寓意為人類制作了規矩,世間凡事以規則相制約,銅鏡外圓內方的造型設計則是對道家“天圓地方”這一宇宙觀的充分體現。鏡背外緣飾綿延云水紋,象征著宇宙周而復始未有窮盡。鏡背中心鈕座外的內凹槽式方框代表著大地,四方分別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神靈守護,意為人在其中安居樂業、休養生息。

            放置當今,無論是“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敬畏才知行止”的哲學思考,抑或是鏡上銘文“作佳鏡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所寄寓的古人福壽延綿的愿望;無論是鏡身刻畫的“四神”承載的祛邪避災、祈福祝愿的期盼,抑或是銅鏡上的寶相花所表達的人們對吉祥美滿生活的向往;無論是“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后破鏡再重圓的古典愛情佳話,抑或是周朝尹伯奇放逐于野亦甘受清貧、恪守孝道的故事……銅鏡的形態構造、紋路裝飾和文字印刻,均體現了古人對于宇宙時空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智慧,體現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精神信仰、風俗文化。

            “銅鏡作為古代人民的照面工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在古代,這些鏡背上紋飾和銘文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系。由于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為我們認識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王瑞華認為,通過數字藏品這一全新形式,借助數字化傳播手段,可進一步拉近年輕人和博物館、藏品之間的距離,增強人們對實體藏品的認知。

            忠于傳承

            據武漢博物館信息部主任丁燕介紹,武漢博物館為使富有特色的銅鏡藏品真正“活起來”,精心打造了“銅鏡的故事——武漢博物館藏銅鏡展”。作為一個特色交流展,這個展覽近年來在嘉興、馬鞍山、福州、廊坊等10多個城市博物館展出。

            近年來,青島市博物館依托優勢資源,也開展了大量的文物數字化創新項目。“青島市博物館在擴建時中主動融入博物館元宇宙建構潮流,開展數字文創研發推廣工作。在‘豹豹青春宇宙’數字藏品平臺,聯合推出首款以‘琴棋書畫’為主題的館藏銅鏡數字文創產品。借助新文創的技術賦能,讓有限的文物資源在元宇宙中創造無限的可能,希望讓文化遺產迸發燦爛光彩。”趙好說。

            唐寶相花銅鏡。平頂山博物館藏

            趙好認為,在元宇宙社區中,每一位觀眾都將是一位“玩家”,他們探索文物背后故事的興趣將更加濃烈,進而更愿意去發現和學習,這有望完全顛覆傳統的、相對枯燥的觀展體驗和單向輸出的文博公眾教育模式。同時,打造博物館元宇宙社區,讓知識共享成為可能,并賦予博物館更豐富的“打開方式”,將“逛博物館”真正地融入每個人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

            在王瑞華眼中,“文博熱”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創新與開放是博物館今后發展的根本路徑,在充分借助數字技術的優勢實現轉型的同時,博物館也要時刻注重內在修煉,堅持把文化傳承作為根本任務。無論是文創產品的開發銷售,還是綜藝節目的創作發行,或者是IP的成功塑造,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王瑞華說。

            王瑞華還認為,文博類數字藏品不能只是滿足于“火”,國民的文化覺醒才是主要目標。“在文博類數字藏品的開發中,要更重視文物本體價值的闡釋,加強博物館合作和資源整合,久久為功,最終推動全民的文化覺醒和更大范圍的文化復興。有了年輕人的真心熱愛和真誠傳播,傳統文化的精氣神不‘活’才怪。”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