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線 | 英國高通脹下罷工潮持續,究其根源還是社會不公
新華社倫敦2月9日電 近日,在倫敦地標大本鐘旁的圣托馬斯醫院,護士和救護車工作人員舉行罷工抗議活動。參與罷工的護士龍克向新華社記者袒露心聲:“我們不想要罷工,我們也不享受罷工,我們只希望我們的聲音被聽到。”
這場英國國民保健制度(NHS)成立75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工只是席卷英國全國罷工潮的一個縮影。去年年底以來,英國各地各行業罷工活動此起彼伏、愈演愈烈。這場攪動英國上下的危機,表面上由通脹高企導致工資縮水引起,實際上卻是近年來在英國政府錯誤政策助推下英國社會不平等持續加劇的結果,折射出“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嚴酷現實。
2月6日,在英國倫敦,人們參加罷工游行。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資料圖】
高通脹下收入縮水
當地媒體和專家認為,居高不下的通脹是導致大規模罷工的直接原因。自去年4月以來,英國通脹水平多次刷新紀錄,當年10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漲幅甚至達到11.1%。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英國去年9月到11月經通脹調整后的實際平均工資同比下降2.6%,為“2001年有可比記錄以來的最大降幅之一”。
本輪罷工相對集中于公共部門,因為公共部門員工實際工資縮水更加明顯。“已有越來越多的護士因為在目前經濟環境下無法負擔生活成本而選擇離職,英國護士崗位空缺正在大幅增加。”參與罷工的護士瑪麗·喬告訴新華社記者。
2月1日,在英國倫敦,人們行走在空蕩的尤斯頓火車站內。當日,約50萬英國教師、火車司機和公務員舉行罷工,要求增加薪酬。新華社發
利物浦約翰·穆爾斯大學人力資源教師杰瑪·迪恩說,目前罷工的影響范圍和增長速度在英國過去相當長時期都未曾見過。“令人驚訝的是,一些從未參與過罷工的團體也加入了進來,這反映了員工對薪酬和工作條件有多么不滿。”
富者愈富 貧者愈貧
在采訪罷工活動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不公平”。這或許揭示了英國罷工潮的真正根源——蔓延于整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
英國工會聯盟一項分析顯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英國銀行家薪酬增長速度是護士的3倍多。該聯盟秘書長保羅·諾瓦克義憤難平:“護士們不得不依靠慈善機構‘食物銀行’來度日,而政府卻取消了銀行家的獎金上限,這在道德上是不正確的。”
2月6日,在英國倫敦,醫療系統工作人員參加罷工游行。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英國平等基金會研究表明,自新冠疫情以來,英國億萬富翁的數量增加了約20%,他們的總財富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增加了約1500億英鎊。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家庭財務調查估算,在2022財年,英國最貧窮的五分之一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下降3.8%,而最富有的五分之一人口的可支配收入中位數上升了1.6%。
英國媒體分析,英國政府為應對疫情采取的經濟刺激舉措大幅推高了房產和股市價值,使富人的財富持續增加。而物價高企卻使普通民眾實際收入縮水,貧困家庭還面臨著嚴重的生活成本危機。
政策不當 矛盾激化
英國埃塞克斯大學教授保羅·懷特利等專家認為,除了疫情期間更加有利于富人的經濟政策,導致英國通脹居高不下的還有英國“脫歐”和烏克蘭危機等因素。分析人士指出,去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極限制裁俄羅斯,并不斷向烏克蘭提供軍援,英國在其中表現得尤為積極。這些舉動使得能源、糧食價格大漲,成為物價飆升的重要原因。
2月6日,在英國倫敦,醫療系統工作人員參加罷工游行。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面對民眾對社會公平的呼喚,英國政府卻強硬回應。英國首相蘇納克稱加薪應是“合理”和“負擔得起”的,并警告大幅加薪將危及抑制通脹的努力。對此,工會指責作為富人的蘇納克與普通工薪階層脫節。英國民調機構奧皮紐姆咨詢公司數據顯示,英國政府的政策未獲得廣大民眾認同,反而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英國約克大學教授馬丁·奧尼爾認為,英國社會正繼續向更嚴重的不平等轉變,國家不能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社會公平和正義標準,這無疑將引發更多社會問題。
此外,分析人士指出,由于高通脹和罷工潮持續,預計2023年英國企業將繼續承壓,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的陰云籠罩英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英國將在2023年成為七國集團成員國中唯一一個經濟萎縮的國家。
- 01 北京捷尼賽思之家開業慶典圓滿落幕
- 02 1月MPV銷量:別克GL8風光不再,賽那和騰勢D9“爭老大”?
- 03 1月SUV銷量排名出爐,比亞迪長安“開門紅”,日系怎么了?
- 04 天天簡訊:山東省青州市:開展春風行動,送就業崗位不停步
- 05 快看:車企也冬眠,埃安、極氪年銷目標確定
- 06 世界速遞!濟寧市兗州區實施“五大工程”推動文明實踐提檔增效
- 07 環球新動態:【開好局 起好步】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08 觀天下!社會工作者:搭起“連心橋”,讓愛與幫助近在咫尺
- 09 全國總工會啟動202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和全國工人先鋒號推薦評選工作
- 010 每日報道:教育部語用司負責人就《普通話水平測試規程》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