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 正文

            青未了/鄉村集市民俗散記之六|全球熱頭條

            2023-06-14 16:44:56來源:齊魯壹點

            鄉村集市民俗散記之六

            踩高蹺 扭秧歌

            文|田櫻 圖|孫發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年過春節,到鄉下最熱鬧的就是看大秧歌。

            那時,吃過晚飯,便隱約聽到秧歌的鼓點聲和嗩吶聲,從遠處斷斷續續傳了過來。

            當年東北的大秧歌,大都是以踩高蹺為主。高蹺一般要一米來高,踩著高蹺,秧歌隊員就有兩米多高了。因此,人們一聽到秧歌的鑼鼓點兒,老遠就能撩見暮色中的高蹺秧歌隊。高蹺秧歌隊慢慢向這方扭來,越扭越近。秧歌隊員手持著紙糊的花燈,和孩子們用木棍挑著的燈籠,使人聲鼎沸的一條村街,在天色暗下來秧歌隊依然勁舞。

            那時秧歌隊,無論是“踩高蹺”、扭秧歌的人物扮相,都是多種多樣的,扭起秧歌來,也都是幽默活潑,十分逗人。無論是手中舞著長長煙袋桿,頭上戴著黑大絨老太太帽的高蹺隊員;還是手持拐杖,下巴上掛著長胡須的隊員。還有舞著金箍棒、頭戴緊箍咒、身穿虎皮裙的“孫悟空”,肩扛八齒釘耙、身著寬肥黑衣、頭戴豬臉面具的“豬八戒”;也有一身素服妝扮的“白蛇”、一身綠衣妝扮的“青蛇”等等,都是引人逗樂的。

            其實,所謂的扭秧歌,好看的主要還是高蹺隊。各種扮相的人物,按著預定的排列順序,分列兩隊,踩著秧歌點,扭著向前行。一邊扭,還一邊逗著趣兒,前前后后,你左我右。在邊扭邊向前的行進中,還要兩隊扭著交叉,變換著隊形。這“扭”,是人的整個身子要隨著高蹺“扭”。由于踩著高蹺,不扭起來就要上晃,甚至可能摔倒,只有扭起來才更穩當,要靠不停地扭動來平衡高蹺上的身體。而與踩高蹺不同的秧歌隊則更加輕松靈活。只要按著鑼鼓點兒舞動秧歌步就可以了,手中的扇子、彩帕,腰系的彩綢,無論怎么舞,動作多么大,都不用擔心摔倒。還有,隊伍中的“跑旱船”,一個用彩綢扎制的船型道具,在隊伍中間左飄右擺,就像是在水中游蕩。“旱船”是靠女演員在“旱船”里邊操控,讓小船的頭尾隨著波浪起伏上下飄動,船前邊還有一位“艄公”在劃著船槳。還有,更為活躍的,就數隊伍中的那些個大頭娃娃。一個個夸張的大頭道具,罩在秧歌隊員們的頭上,伴著隊員的扭動,那大頭左搖右擺,前觀后瞧,引得眾人樂。秧歌隊里還有耍獅子的。秧歌隊里的耍獅子,有兩頭獅子,是由四個人兩兩分工裝扮的。彩色獅子裝束里邊,由兩個人一前一后支撐著。當獅子舞動起來時,前邊頂著獅子頭的隊員還好,身體是直立著的,可后邊的隊員卻往往要躬著身體,用兩手摟著前邊隊員的腰。每扭上一會兒,耍獅子的隊員就要掀開彩妝,直起身子跟著隊伍向前走一段,然后再披掛起來扭一陣子。他們的精彩表演,給人們帶來了賞心悅目。

            活靈活現的秧歌表演,大紅大綠的秧歌隊伍,為節日增添了濃濃的歡快氣氛,給人留下了難以忘懷的深深印象

            圖片攝影簡介:孫發輝,

            中國金融攝影家協會會員

            中國農業銀行攝影家協會會員

            遼旅攝影家協會會員

            大連金融攝影家協會會員

            作者簡介:田櫻,本名田俊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大連市散文學會會長,遼寧省散文協會理事,大連市企業家協會常務理事,大連市作家協會副會長,現為大連市作家協會顧問。

            著有:《榴槤情》、《櫻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吳哥情》、《基緯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櫻》、《歲月情》。

            壹點號 既望文學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標簽:

            上一篇:2023河北省退休人員漲工資細則 河北省2023退休金調整方案新消息公布時間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