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黃河|數據賦能,黃河三角洲用上“鳥臉識別”
【資料圖】
由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社)和山東省大數據局聯合舉辦的“大河奔涌‘數’說新發展——202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省級黨報媒體行活動”于7月25日-28日在山東舉行。“數字”黃河有什么新亮點?智慧山東有什么新發展?讓我們跟隨黃河流域九省(區)及長江流域省級黨報媒體代表團一同去探訪。
7月27日,記者們走進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面前的大屏幕上,鳥類的活動場景一目了然,每只鳥的所屬種類也在屏幕上實時顯示。“這是基于5G網絡和大數據研發的AI識別技術,能自動地識別出鳥類的種類和數量。”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副主任趙亞杰介紹。
目前,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種類已由建區時的187種增加到373種。面對越來越多可愛的“客人”,其種類、數量、覓食和活動情況等,已經無法只通過人工監測,這時候,大數據和AI就成為了解放鳥類監測工作的重要工具。
據悉,該系統已可識別運動、飛翔中的物種,也能對鳥類做群體識別。對于受訓過的旗艦物種、大型鳥類的識別準確率已經達到90%以上。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任戌盈 王世翔 王鶴穎 宋亞魯 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