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存單粥少僧多,銀行出招大肆限購
三四年前,銀行對居民存定期的態度還可謂是熱情以待。畢竟那時銀行的資產負債端相對平衡,沒有出現一邊倒的情況。
盡管理財收益不錯,但存定期送米面油的誘惑還是能對部分儲戶形成致命吸引,再加上大額存單利率也能達到4%以上,收益上并沒有那么拉胯。
如今,每一個想存大額存單的用戶,都在被銀行“拒之門外”。沒想到,銀行也會有不需要大肆拉存款的一天。作為銀行的家屬,相比于季度末幫親戚完成存款任務,到處求人貸款反倒成了一種常態!
(資料圖片)
銀行拿大額存單開刀!
今年一季度,根據央行的數據,當季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雖說有銀行為沖刺開門紅吸收存款的動因,但今年的數據確實極為異常,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幾乎與2021年全年增量數據相媲美。
前不久四月出爐的數據顯示,存款和貸款(短期及中長期)出現雙降。當時對于錢去哪兒的分析大致有兩個共識:理財收益回升吸引了部分資金、還房貸去了!不過,數據層面并沒有解釋現實生活中的全部事實。
根據筆者詢問上海地區幾家銀行支行,客戶依然對存款情有獨鐘,對于銀行推薦的理財產品仍舊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對于銀行來說,根據iFinD的統計,對比2021年同年,在上市的42家銀行中,絕大多數的凈息差都在收窄,且2023年一季度相比去年而言,收窄的趨勢依舊在延續,如果銀行再不出手,員工的超額效益拿什么發。
來源 :iFinD,財經早餐制圖
以前銀行員工喜歡在朋友圈發這樣的話術:利率下調是大勢所趨,存款要趁早,且行且珍惜!
以前看到這種話還有些反感,總以為銀行在變相制造焦慮,想“騙”人存錢。如今在朋友圈再看到這樣的話術,勸你最好相信。
為了澆滅儲戶存款的一腔熱血,銀行也是想出了各種辦法,從國有大行到地方性銀行,存款利率降了一波又一波,部分存款利率已經告別“3時代”,可熱情還是依然高漲。
根據多家媒體的報道,跨城尋找高額存款的現象愈發突出,可見保本依然是人們當下最重要的訴求。
最近,聽說銀行又出了一個狠招:干脆設置一些限購條件,只開放給特定人群!當然這個方法也不是所有銀行都在用的,大家去銀行存款的時候可以留意。
有關媒體走訪北京地區發現,多家銀行紛紛下架大額存單產品,客戶經理對有關大額存單的咨詢也閃爍其辭——要么說沒有,要么引導客戶購買理財產品。
針對此情此景,筆者在過年期間已經有了深刻的體會。彼時在咨詢上海地區某網點客戶經理時,他們也是極力推薦集團旗下的一款銀保產品,對于大額存單的回應能少說盡量少說。
最近,筆者也咨詢了上海這邊的情況,根據某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員工反饋,他們行已經限制了購買大額存單的人群,比如,只有在本行開立過養老金賬戶的客戶,或者退休工資在本行代發的客戶才能購買。
這種方法也不是銀行第一次用,早在2019年的時候,根據《常州日報》的報道,當時由于本市不少銀行大額存單產品需搶購,銀行紛紛出招,管控額度、下調利率、提高購買門檻等辦法來限制儲戶購買。
路被堵死之后
當保本保息的大額存單之路被堵死后,錢的投資出路在何方?
事實上,當大額存單的利率被調低以后,與普通定期存款相比,優勢已經不那么明顯。除非在個別地區,利率特別敏感的地方,儲戶才會為了0.1%的利率差做出存款搬家的動作。
現在不同銀行間的利率差距在縮小,比如招商銀行網站掛出來的一款三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3.1%,光大銀行上海地區利率為3.18%,利率相差不到0.1%。
來源 :招行網站
與一般定期相比,以光大銀行上海地區為例,20萬起三年期普通定期存款利率為3.18%,大額存單的利率也是3.18%。對于一心只求保本保息的客戶來說,兩者本質已無差別。
另外,通常銀行也會有一些特殊的存款優惠政策,比如對公司代發用戶或者特殊的園區客戶發行的定期產品,這種優惠需要咨詢銀行相應工作人員,人家一般也不太會特別大肆宣傳。
存款利率調降背景下,增額壽險和萬能險成了銀行主推方向,年利率大約在3%~3.5%之間,也算在不確定中提供了一些確定性。
但這種產品也有不友好的地方,時間太長,熬時間換個復利的增長。不過,據中證報,最近多款3.5%的人身保險產品已下架。
另外,安全程度上,國債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可2023年第三期和第四期儲蓄國債(憑證式)的利率較此前也出現下降。其中第三期期限三年,票面年利率2.95%;第四期期限五年,票面年利率3.07%。
特別長的例如三十年的,就得犧牲時間,況且很少有人一下定個三十年吧,利率也高不了多少。
結語
關注流動性的人們會選擇持有短期理財,至于2-3年內不用的錢會考慮存個定期提前鎖定保本利率。資金量大的富裕階層,除了保險以外,海外資產配置、信托等會綜合考慮。
有錢的為理財憂愁,沒錢的不知存款為何物,倒也少了些許不知把錢放去哪里的煩惱!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僅供研究和學習使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