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 正文

            追憶揚州似水年華,唐代詩人杜牧寫下唯美篇章,詩意美艷了千年時光

            2023-06-04 09:07:15來源:小話詩詞

            追憶揚州似水年華,唐代詩人杜牧寫下唯美篇章,詩意美艷了千年時光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唐·張祜·《縱游淮南》

            唐代詩人張祜筆下的揚州,車如流水,馬如游龍,商業繁榮,高樓鱗次櫛比,商鋪生意興隆。當然,在張祜眼中,白天的城市文明景象再怎么繁華動人,也趕不上城市動人心扉的夜景。

            華燈初上時,揚州城的夜生活才算是拉開帷幕,在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明月的清輝映射下,站在二十四橋上觀看歌舞表演,欣賞多姿多彩的文化娛樂演出,那又是一種不同的視覺盛宴。

            詩人張祜用夸張而又細膩的筆法,盛贊了揚州優美的風光和繁榮的景象,由此抒發了對揚州的喜愛之情。

            詩意揚州

            揚州,詩歌史上繞不開的一座城市。詩人們似乎格外鐘情揚州的浪漫形象與城市風光,他們之間有一種默契的關聯。

            當他們的足跡穿行在揚州繁華的大街上,當他們的舟船徜徉在每一條如絲帶一樣的河流里,當他們在月色皎潔的夜晚流連渡口煙柳時,一首首流淌著城市印記與色彩的詩歌總是在他們的才情驅動下應運而生。

            李白送別友人去揚州時,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徐凝來到揚州,被夢幻的夜色深深吸引,寫下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張祜在揚州游賞時,還寫下了“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揚州的小橋明月、渡口煙柳、城市風光等浪漫的形象散發著無窮的魅力,仿佛潛在詩人心底的夢境,猶如一種情結,使揚州的形象以詩歌文字的形式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所有的普通景物在詩人的作品中都被賦予了靈性和情感,恍惚間讓人相信了一切都可以這么美好。揚州自然也就成為了文人墨客飛揚才情、渲染筆墨的理想之地。

            詩人們筆下的揚州是浪漫的、唯美的。這些詩句描寫的雖是尋常景物,但卻惹得多少人為之心旌蕩漾。普通的明月、橋、簫等景物被詩人們賦予了極具地方風味的感情色彩。揚州的城市符號也滲透在它們身上,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當時揚州的文化旅游的繁榮形象。

            人文揚州

            位于淮水之南和長江之北的揚州,是一座有著兩千五百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也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江南名城。揚州春秋為古邗國,《左傳》記載,吳王夫差“吳城邗,溝通江、淮”。邗城,就是揚州最早的名稱,揚州從春秋時代就形成了城市發展的雛形。

            西漢文、景之際,吳王劉濞曾經在揚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這一舉措促進了揚州的經濟文化繁榮。吳王劉濞進一步開通鹽河,東通海陵倉,揚州水陸交通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隋開皇九年改稱邗為揚州,隋煬帝利用邗溝開通了大運河,把黃河、渭河、長江連接了起來。大運河成為繁忙的水上要道,成為連接南北糧運與鹽運的交通樞紐。揚州這一極具文化內涵與歷史標簽的名字也沿用至今。

            唐代的揚州因為水陸交通縱橫,工商業發達、文化旅游繁榮而聞名海內外。唐代揚州是糧、草、鹽、鐵的運輸中心,也是南北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國外來的商人很多在揚州經商,有的甚至定居在這里,使得揚州成為了商賈云集、繁華富庶的商業城市。

            這時的揚州已成為商業城市和對外貿易的港口城市。杜甫在詩中就寫下了商業交流的繁華景象——“商胡離別下揚州”,此時的揚州,已然是《新唐書》中描述的“雄富冠天下”的國際大都會了。

            南宋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具體分析了唐代揚州繁榮的原因:“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p>

            洪邁的分析可謂一語中的。商業的繁榮也帶動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繁榮,此時的揚州已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它已經成為一種記憶、一種情懷,深深烙進了人們的心中。

            唐代揚州的繁榮也體現在夜晚的城市街景中,如《唐闕史》中就記載:“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p>

            隨著經濟的交流與商貿的繁榮頻繁,揚州的市場日趨擴大,到了夜晚揚州城很是熱鬧:歌吹拂天,笙歌傳遍全城。在閃爍迷離的舞榭歌樓中,少女們妙曼起舞,大街上游人成群。

            唐代詩人王建七絕詩《夜看揚州市》中就這樣生動地寫道:“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是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p>

            揚州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蘊,繁榮富庶的工商業,給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人墨客也會寫下流傳千古的詩文去贊美揚州,去回憶這座給自己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南宋·姜夔·《揚州慢》

            這是南宋音樂家姜夔蜚聲詞壇的作品《揚州慢》,令詞人魂牽夢縈的、流連忘返的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正是揚州。姜夔生活的時代,揚州早已不是杜牧筆下的一派繁華的景象,在經歷了硝煙與落寞之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是一片蕭索的景象。姜夔將自己的所見所聞、黍離之悲、物是人非的感慨,以詞作的方式完美地表現了出來。

            姜夔甚至展開設想,以杜牧出眾的才華、飛揚的才情和高超的藝術表達力,如果故地重游,再次來到揚州的話,他也會因眼前荒涼、蕭條的揚州景象而震驚不已。

            姜夔口中的“杜郎”,指的就是唐代詩人杜牧;姜夔筆下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幾句,正是姜夔從杜牧的詩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中化用而來。

            盡管唐代的詩人在揚州留下了一首首絕妙的詩歌,但杜牧的揚州詩歌卻給姜夔留下了最為美好的印象。那么杜牧筆下的揚州又是怎樣的繁華景象呢?為什么杜牧筆下的揚州給后世之人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和回憶呢?

            追憶似水年華,杜牧寫下贊歌

            杜牧詩中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到底是在寫揚州的哪些動人之景和動人之人呢?簡而答之,二十四橋,揚州的風景名勝,在杜牧生活的時代,這里是游人如織、車水馬龍,笑語盈耳的繁華景象。

            雖然詩無達詁,但如果方法選對了,也可以無限接近詩歌的原貌,而“知其人、論其詩”無疑是諸多解讀方法中比較貼切的了。姜夔化用的這兩句出自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一詩,原詩如下: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是杜牧寄給揚州好友韓綽的一首詩。杜牧在揚州定居了近3年時間,韓綽是他的同事,兩人友情深厚,韓綽去世后,在外地的杜牧聽到消息后,還曾寫下了《哭韓綽》一詩來緬懷好友。

            而這首《寄揚州韓綽判官》的詩,正是兩人友情的見證。寫此詩時,杜牧不在揚州,他以詩為信,問候遠在千里之外的揚州的好友韓綽。這首詩開篇兩句從大處落墨,從詩人對遠景的描寫中,揚州城的形象也呼之欲出。青山逶迤,隱于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

            “隱隱”和“迢迢”這一組疊字,不但細膩地描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揚州風貌,而且隱約暗示著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仿佛還蕩漾著詩人思念舊游之地的似水柔情。

            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于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越發懷念遠在熱鬧繁華之鄉的故人了。

            揚州佳景無數,但在詩人印象中,最令他魂牽夢縈的,最令他流連忘返的則是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更何況當地名勝二十四橋上還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

            二十四橋在這里是實寫,是杜牧回憶自己在揚州的生活:他與友人韓綽月夜到二十四橋游玩的情景。

            二十四橋,是唐代揚州城內橋梁的總稱。北宋文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記載:“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舊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東西七里三十步,可紀者有二十四橋?!币灿腥苏J為,二十四橋不是泛指,而是揚州城內的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于橋上而得名。

            二十四橋,在后代文人筆下,已經由實轉為虛,成為一種文學意象,甚至成為了揚州的代名詞,抒發文人獨特的內心情感。

            對揚州的贊美、向往之情;或對舊事的懷念追憶,內心惆悵之感;或物是人非,黍離之悲的感慨。總之,不管是泛指,還是確指,二十四橋都是揚州獨一無二的、只屬于揚州的美好記憶了。

            詩中的“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麗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

            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當此秋盡之時,每夜在何處教妓女歌吹取樂。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溫,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的無限懷念之情。

            杜牧對揚州的懷念之情,真的可以說伴隨了詩人的一生,讓他為之魂牽夢縈,以至于他在離開揚州多年后,仍寫下了“十年一覺揚州夢”的寄寓著無限感慨的詩句。

            這首詩巧妙地把美人吹簫于橋上的美麗傳說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女的恍惚印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仿佛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揚州夜空,也回蕩在揚州的山水之間。

            這樣優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想不是風流才子的生活際遇,而是對揚州風光的無限向往。

            秋盡之后尚且如此美麗,當其春意方濃之時又將如何迷人?這種內蘊的情趣,微妙的思緒,這種意猶未盡的、含蓄蘊藉的、回味悠長的情致和韻味正是這首詩的出彩之處。

            揚州是幸運的,在其繁盛的時光里,遇見了才華橫溢的詩人杜牧。揚州,留給杜牧的不只有二十四橋的美好,還有美好的愛情,可是這一段美好的愛情,這一段美好的邂逅,隨著杜牧離開揚州而落下帷幕。

            世界上最幸運的愛情,是在正確的時間遇見了正確的人,縱使是“風流才子”的杜牧注定也要在愛情上留下遺憾,當他離開揚州時,他給戀人寫下了一首《贈別》詩: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開篇句“娉娉裊裊十三余”,就是對戀人的描寫句。“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人以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

            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有這一句話,詩人避實就虛,遣詞造句空靈、奇妙,含蓄蘊藉,讀來美不勝收。

            第二句“豆蔻梢頭二月初”,詩人不再寫女子,轉而寫春花,顯然是將花比女子?!岸罐ⅰ碑a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

            詩人用二月初開的豆蔻花來比喻戀人,是形象優美而又貼切的,豆蔻花花在枝頭隨風顫動的樣子,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與戀人“娉娉裊裊”的身姿完美貼合,既形象又生動。

            這里的比喻不僅語言清新,而且十分精妙,在詩人信手拈來的修辭中,營造出了美人如花、花如美人的唯美動人的意境,說它新穎獨到是貼切中肯的。

            唐代的揚州經濟文化繁榮,有“揚一益二”之美譽?!按猴L十里揚州路”渲染出大都會富麗繁華的氣派,揚州城的大道上車水馬龍,舞榭密集,喧囂繁華,花枝招展。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

            詩中的“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一并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的美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由于有前兩句美妙的比喻,從而讓詩歌產生了“強此弱彼”的藝術效果,讀來非常有感染力。

            杜牧這首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力透紙背。與其說杜牧是在寫揚州的美麗,還不如說揚州的美麗吸引著杜牧,或許詩人那時那刻真的是舍不得離開這座給他留下太多美好記憶的城市,雖然他不得不離開。

            杜牧此詩給后人以深刻印象:揚州繁華,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后人寫揚州也總愛化用、引用杜牧詩句中的“珠簾十里”,如宋代詞人秦觀在《望海潮》中就寫道:“花發路香,鶯啼人起,珠簾十里東風?!?/p>

            小話詩詞

            杜牧的關于描寫揚州的作品不僅影響后人對揚州的解讀,也影響后人對杜牧形象的解讀。直到南宋末年,文人們對揚州的描摹、詩人們對揚州的印象與記憶,都會與杜牧的詩歌進行劃時空的對話,都會與杜牧的揚州際遇進行異代相逢的深層次對話。

            以至于后來的詩人們想到或者來到揚州時,總會想起杜牧生活過的揚州,杜牧在揚州的生活情狀:揚州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揚州,揚州是“春風十里揚州路”的揚州。

            所以,因為杜牧的詩,揚州成為了詩意的揚州,揚州的繁華,成為無數詩人臆想中的夢里水鄉。從這個意義上說,揚州是杜牧心中的詩意棲居地,杜牧的詩歌與揚州印象表里相依,相互成就,相得益彰。

            標簽:

            上一篇:抖s是什么意思_抖m是什么意思是?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