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游子吟古詩 孟郊 游子吟
1、原詩:游子吟 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2、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相關資料圖)
3、誰言寸草習,報得三春暉。
4、賞析:這是一首樂府詩,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簡括的語言勾勒出慈母為游子縫制衣裳的場景,抒發了游子思鄉念親的至深情感。
5、首聯,“游子”,本謂遠游的客子。
6、《史記》“游子悲故鄉”。
7、也許慈母意想到了游子的奔走之勞,風霜之苦和孤寂之悲,如此,詩一開頭,就似籠著一層淡淡的哀愁。
8、另外,就唐詩看,“游子”也可指離鄉遠游的舉子。
9、有唐以來,開科取士,游子不絕于途,輾轉流徙,饑寒相侵,倍受艱辛,“古若不置名,道路無欹傾”。
10、詩人以其親身體驗和感受,把游子的悲苦和哀愁加以濃縮和“轉嫁”,讓人細味和借人傳達,如此,曲折地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實況,賦予了詩的社會意義,表明了自己對生活的評價。
11、詩人進行了合理的想像,揭示了慈母情愛的含蘊,原來臨行縫制的游子衣上,密密匝匝飛走的針線,竟是慈母的絲絲縷縷情思。
12、“游子無寒衣”,“游子暮何之”,也許就是慈母系情的“意恐遲遲歸”的內涵。
13、“短章蘊藉”(《白石道人詩說》),是詩意的生發,更是意境的升華。
14、末尾二句,從意義上說,是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化出,但較之原詩句,比擬切當,對比強烈,形象更為鮮明;而且“游子不言苦,家書但云安”,要解脫和拋卻的是悲苦和哀愁,知難而前,銳意進取,冀報恩于萬一,給人以奮發和鼓舞,因此,詩句的思想意義也更深刻和積極。
1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6、”是啊,同母親的恩情比起來,我們那點小小的孝心又能夠算得了什么呢?母親永遠都是我們溫暖的避風港,所以再大的困難也無須害怕,因為知道我們的身后有個人一直都在保護著我們。
17、可是漸漸地,母親慢慢老去,她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擁有著許多神奇的本事,她也偶爾覺得累了,偶爾覺得無助了,她也會不時感傷,雖然她從不在我們面前輕易示弱,但是我們知道她不過是在逞強,于是我們知道,現在應該換作我們來守護母親了,守護她小心翼翼的愿望。
18、如今的她沒有辦法遠游四海,因為我們是她最深的牽掛,可是我們可以帶著她一起遠游四海,帶著她一直不肯放下的牽掛。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