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資訊丨關中書院,免費開放!
關中書院對于很多西安人和外地游客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好消息,自今年3月1日起,關中書院對外免費開放。
關中書院:“西北書院之冠”
關中書院是明、清兩代陜西的最高學府,被稱為“西北書院之冠”。書院坐落于西安府治東南,近城墻南門永寧門,地處書院門街西口,街名也由此而來。
【資料圖】
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陜西著名學者、御史馮從吾為官清正,性情耿直,嫉惡如仇,他上書納諫,批評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直言觸怒了萬歷皇帝,而遭到罷官。馮從吾回歸故里之后潛心經理之學,與友人蕭輝之、周淑遠等在寶慶寺講學多年,學生人數眾多且與日俱增,來聽講學的多達幾千人,但寶慶寺空間狹隘,難以容納。
1609年,時任陜西右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等為方便辭官回鄉的馮從吾講學,另擇寶慶寺之東小悉園處,正式創建了關中書院。馮從吾也是關中書院的首任山長,即院長。
明天啟五年,魏忠賢得勢專權,誣陷鎮壓東林書院一幫文人,關中書院及其主講者馮從吾先生受到連累。次年,明熹宗下旨“一切書院俱著拆毀”,十二月關中書院被毀。
時至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西安知府、咸寧知縣督修關中書院,并擴院址,增設東廊,作為講學先生之寓所,并設西圃,作為學生憩息之場所,又建“精一堂”五楹,左右脅堂及兩廂各五楹。使書院一度成為督學使署。
康熙十二年,山陜總督鄂善重修關中書院,并聘請大儒李颙作為主講,倡導自由講學之風。李颙登臺講學之初,一時“德紳名賢、進士舉貢、文學子衿之眾,環階席而侍,聽者幾千人”,甚至總督和陜西巡撫也前來聽講。
關中書院自馮從吾講學之后,在康雍乾時期再度迎來復興。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再次撥給關中書院帑銀一千兩,作為書院經費補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帝御賜書院“秦川浴德”匾額。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陜西巡撫畢沅蒞任之初,以為“移風易俗,教化為先”,重視學校教育,于是重新修建關中書院,并延請江寧進士戴祖啟來陜主持關中書院,還在全省選拔一批優秀生徒于書院學習。沒有幾年的時間,關中鄉試、會試中選者,有一多半都是關中書院的學子。
關中書院經過后世不斷修葺擴建,到晚清已具相當規模,已經成為全國聞名、西北地區最大的一座高等級學府。書院建筑規模宏大,中間講堂6間曰“允執堂”,左右南屋4間,東西號房各6間,講堂后邊有假山,“三峰聳翠”,“宛若一小華岳”,講堂前半畝方塘,豎亭于中,砌石為橋。書院有門兩重,大門二楹,二門四楹,郡丞劉孟直書“八景詩”以壯其觀,學者王大智書隸字為書院題名。
關中書院在學術傳播方面也發揮了很大作用,李二曲、李因篤、李柏等地方大儒先后在此講學,推動了關學的再度興起,門生幾乎遍及關中和東南地區。
1903年5月,光緒皇帝批準將關中書院改制為陜西師范學堂。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后,陜西師范學堂更名為陜西師范學校,后又更名為“陜西省立西安師范學校”。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學校更名為“陜甘寧邊區師范學校”。1950年1月,又改為陜西省西安師范學校。改革開放后,西安教育資源優化整合,西安師范學校并入西安文理學院,成為文理學院的校區之一。
自明末初建,經歷四百余年興衰更迭,關中書院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完整保存、至今依然發揮教育作用的書院,因而被歷史學界和教育學界稱為“活著的書院”。
圖:攝影公社成員 大雁 浩軒
走進書院,仿佛時間在此凝固。歷史悠久的關中書院,依然保留著古香古色的歷史風貌。紅色的門樓、青磚綠瓦、莊嚴的鼓亭……每一處都是“寶藏”。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古建筑之美,還能感受古代書院滿滿的書香氣。
如何預約參觀
1. 預約參觀需攜帶身份證原件或身份證照片,前往大門東側“書生藝器”排隊登記領取參觀券。
2.書院參觀時間如下:工作日:下午3:00-5:30,預約人數100人;節假日:上午9:00-11:00,下午2:30-5:30,預約人數共200人。
碑林藏國寶
書院育人杰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關注長安范兒,專注西安解讀陜西,讀懂中國!
- END -
長安范兒
有態度的生活方式
最有范兒的生活服務型平臺
與長安范兒,專注西安解讀陜西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