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熱門:讓所有人遠離饑餓——袁隆平的故事
(資料圖片)
禾下乘涼夢,一夢逐一生。他是用畢生努力發展雜交水稻的追夢人;他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他,就是袁隆平。
今年的5月30日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讓我們一起重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動人故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親歷過饑饉歲月的袁隆平選擇農業報國。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后,袁隆平來到湖南省安江農校工作,一心撲在農學研究上。袁隆平認為,雜種優勢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可是在傳統理論中,水稻恰恰沒有雜交優勢,它是一種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開花,雄花自然就會給同株上同時開放的雌蕊柱頭授粉。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周邊的田里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水稻。水稻播種后,高產的性狀沒有再現,反而出現嚴重的性狀分離。他根據孟德爾的豌豆實驗推測,發現的這株水稻是一株天然的雜交水稻。有了這個分析以后,他就認為既然自然界能夠長出天然雜交稻,在自然界應該也可以找到雄花是敗育的、雌花是正常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那么人工也可以培育出雜交稻。
為了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1964年到1965年,在安江農校附近的稻田里,袁隆平一壟壟、一行行地檢查了幾十萬株稻穗。他冒著高溫,在田里暈倒了爬起來繼續找,堅持不懈地找了兩年,終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稻株。他立刻利用它們反復試驗、反復論證。
此后,袁隆平與他的學生李必湖、尹華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組”,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性的研究。1964年到1970年間,袁隆平師徒幾人用栽培稻的雄性不育株,先后與近1000個品種做了3000多個雜交試驗,以期在后代中獲得穩定的雄性不育水稻。但結果卻不太令人滿意,達不到始終保持不育。這也意味著無法進行大規模生產。
袁隆平反復思索、比較,敏銳地意識到,他們所用的雜交材料,親緣關系還是比較近,如果再把雜交材料的親緣關系拉大,用一種遠緣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雜交,效果也許會更好。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在海南南紅農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當地一處沼澤中發現了后來被稱為“野敗”的雄性不育野生稻。袁隆平以它為母本,培育出了200多粒“野敗”的第二代不育株稻種種子。從第一株天然雜交稻到“野敗”,經歷了將近十年時間,雜交水稻研究終于找到了突破口。
像袁隆平一樣,我國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懷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憑借精湛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野,前赴后繼、接續奮斗,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
標簽:
- 01 世界簡訊:國內油價調價窗口30日開啟?或小幅上調
- 02 環球短訊!2.0T動力優秀 HEV加速快還省油 全新紅旗H5您該這么選
- 03 人送外號“銳弟”,詳細實拍凱迪拉克GT4,為年輕、運動而來-天天亮點
- 04 9.99萬元起,高顏值SUV風行T5 EVO狂飚版上市_焦點速訊
- 05 如果你將購買最后一輛燃油車的話,選誰呢?
- 06 加拿大隊奪得2023年男子冰球世錦賽冠軍
- 07 世界速看:【山東】臨沂市鴻雁人才培訓班沂南學員收獲滿滿
- 08 調查顯示:年輕人希望工作地點時間更靈活_天天快看點
- 09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就香格里拉對話會、中日關系等答記者問
- 010 最推理 第2輯_對于最推理 第2輯簡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