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發電三年改革,如何實現“極限扭虧”?
中新網焦作6月5日電(記者 左雨晴)“企業不消滅虧損,虧損就會消滅企業。”在河南沁陽,歷經三年磨礱淬礪,國家電投集團河南電力有限公司沁陽發電分公司實現了“極限扭虧”。
近日,記者隨“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采訪團走進國家電投集團河南電力有限公司沁陽發電分公司,感受沁陽發電的三年改革歷程。
與所有傳統火力發電廠一樣,煤價高企、調峰能力不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曾是沁陽發電的“老大難”問題。2022年冬天,在國家電投集團、國家電投河南公司的支持下,沁陽發電開始改革。
(資料圖片)
深入一線“問診把脈”,堅持思想“破冰”、機制“破壁”,“揭榜”攻堅,沁陽發電堅持控降煤價拼成本、市場營銷拼實力、“應干不包”拼管理,通過精準“瘦身”管理層,揮舞薪酬分配“指揮棒”,鼓勵職工從“讓我干”變為“我要干”,也“攪活”了“大鍋飯”下的一潭死水。
沁陽發電每年燃煤采購量達330萬噸,占總成本75%以上,是決定扭虧的最關鍵因素。而在改革中,職工成為沁陽發電啃下“硬骨頭”的中堅力量。
“改革要緊緊依靠群眾力量。”在沁陽發電分公司總經理喬永生看來,激發職工的熱情是改革的關鍵。為此,沁陽發電建立了企業利潤與收入聯動機制、差異化分配機制、建立人效掛鉤的“績效包干”機制和即時激勵機制,并掏出1680萬元作為專項獎勵,真金白銀鼓勵職工為降本增效出謀劃策。
36歲的鍋爐專工王霄霄是響應公司“揭榜掛帥”的技術人員之一。
一個配煤方案穩燃能力差就試驗下一個,一種配煤方式效果不好就再調整……王霄霄和同伴們打破常規,不斷開展摻燒試驗,積累了大量數據和寶貴經驗,最終迎來了質的突破,將機組負荷劃分為五個區間,靈活摻配“五種煤”。通過這種組合發電方式,沁陽發電獲取了更高價值的效益電,每月可節約燃料成本近400萬元。
沁陽發電分公司集控室。 中新網記者左雨晴 攝在最大程度節約燃料成本的前提下,沁陽發電單機最低調峰負荷由40萬降至22萬,調峰技術邁入全國百萬機組的第一梯隊,截止目前調峰收益接近5000萬元。王霄霄團隊也因為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獲得了即時獎勵。
為了源頭降本,沁陽發電還制定了長協煤簽訂激勵方案,強化長協煤從合同簽訂到兌現獲取全過程的目標管理。燃料管理部6個人的長協煤攻堅團隊因此長期奔波在礦點第一線,輾轉山西、陜西多地,走訪燃煤供應商催交催運,歷經2個月的輾轉奔波,最終實現2023年度長協煤合同簽訂全覆蓋。
根據兌現獎勵機制,沁陽發電一季度兌現獎勵159萬元,團隊部分人員總體收入已接近去年全年工資,其中2名員工比去年的全年工資增長了2倍。
同時,今年1-4月份,沁陽發電分公司入廠標煤單價同比下降99.4元/噸,河南省內煤電單位排名前列;主動適應新型電力市場需求,增加機組靈活性,調峰深度由40萬下探至22萬,調峰收入同比增加68%;勞動生產率同比增加1.86倍。
據喬永生介紹,今年1-4月份,沁陽發電通過改革賦能,實現盈利3638萬元,同比減虧1.04億,創下了三年以來同期盈利最高紀錄,順利完成“開門紅”。
在高質量改革發展中,沁陽不僅實現扭虧為盈,更向著智能化、綠電化進發。
沁陽發電燃料運行管理專工邢旭光介紹,通過數字化煤場建設沁陽發電將煤場實現網格化管理,實現了精準堆取煤;斗輪機無人值守和機器人巡檢,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改善了工作環境;煤制在線檢測對配煤摻燒進行評價,指導燃燒使用。
沁陽發電分公司輸煤系統1號煤場。 中新網記者左雨晴 攝沁陽發電智能管控專工張嚴向記者表示,智能系統每8小時可完成30對煤樣的化驗任務,達到人工化驗效率的2倍以上,且能達到24小時不間斷工作,最大程度提高了質檢效率。“目前公司日最大接卸量超過27000噸。”
此外,沁陽發電還自主開發了孟州100MW風電項目,全力打造大型綜合綠色智慧能源企業。
“下一步,我們將邊改革邊總結、邊總結邊提升,把‘盆景’變‘風景’,全力以赴打造新時代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新國企。”喬永生說。(完)
搜索
復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