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 正文

            老人日常用智能手機,還有哪些“攔路虎”?實地探訪——

            2023-08-07 09:02:19來源:極目新聞

            隨著智能手機的更新迭代,線上辦事、購物等服務也已經越來越便捷。但對于不太會用手機的老人,在線下場景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幫助仍十分重要。記者走訪多家醫院、超市及營業廳發現,老人如無法熟練使用智能手機,在看病、購物、生活繳費幾方面都會遇到一些不便。

            資料圖片

            【調研樣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就醫

            手機掛號用著有點難

            早上7點,朝陽醫院開了門,70歲的王阿姨走到自助機前,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掛上了號。“我一吃東西就胃疼。”王阿姨吃了半年藥仍沒見好轉,這才下定決心來三甲醫院看看。

            對王阿姨來說,到三甲醫院看病,預約掛號不算容易。“我只會用手機接打電話。”王阿姨說,自己不會網上預約掛號,老伴本來學過,可最近給她掛號時卻遇到了難題。“驗證碼怎么都輸不對,一直登不上。”老兩口試來試去也沒成功,只好當天早起來醫院掛號。兩周前來掛號初診,這次復查又起了個大早。

            掛號成功后,在自助服務區打印上次就診的檢查報告時,王阿姨又有點迷糊。“報告都出來了嗎?做了兩項檢查,應該有幾張報告單?”王阿姨拿著醫保卡在兩臺自助打印機上刷了又刷,終于拿到了三張報告單。而對醫院提供的線上“檢驗/檢查報告查詢”這項服務,她既不知道,也不會用。

            雖然網上預約掛號日益普及,但像王阿姨這樣不會網上預約掛號,或者沒能熟練預約掛號的老人目前還很多。

            “手機沒掛上號,我只能到醫院來了!”下午3點多,在阜外醫院門診樓一層,84歲的劉大爺面露急色。由于不小心連續取消了三次預約,醫院APP提示他暫停掛號服務30天,劉大爺趕忙來問問該怎么辦。

            “我最近身體不太舒服,想掛心內科的號看看心衰。”劉大爺患有心血管疾病,每兩個月來阜外醫院取一次藥。網上預約掛號的流程,劉大爺之前已經操作過幾回。然而,這回特意奔著醫師專長預約時,他卻連錯了三次。

            劉大爺掏出手機,打開“掌上阜外醫院”APP,向記者展示預約掛號頁面,在醫生姓名下方,可以看到“醫師專長”,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衰”等,但字體比較小。點進醫生個人頁面進行掛號時,顯示的則是幾十字,甚至數百字的介紹信息,字體同樣比較小,著急掛號的劉大爺一連三次都沒能及時發現自己選錯了醫生。

            “人家有詳細的介紹,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有責任,是我沒看仔細。”盡管最終通過老年人綠色通道預約到了幾天后的號,但對于這次的窘境,劉大爺有些自責。不過,他也有些無奈地說:“我眼睛不行,看著手機上的字就像看螞蟻,所以就點錯了。”

            購物

            手機支付還存在門檻

            下午4點多,記者來到盒馬鮮生十里堡店,幾位顧客正各自在自助結賬機前結賬。一位老人見此情景,也嘗試掃碼結賬,卻沒能成功。工作人員解釋道,只能使用現金或使用盒馬APP才可以結賬。這位老人沒帶現金,只好讓工作人員指導下載安裝了APP。

            “我就沒法用這個。”73歲的李阿姨說,因為擔心操作失誤,自己目前沒有往手機里充錢。于是,她走到門店內唯一一個人工收銀臺前,把選好的三份肉、幾份菜放在了臺面上。“一共是140塊7毛。”李阿姨聽到后,從包里掏出現金遞過去,再收起找回的零錢。

            “我孩子經常說,我用手機買菜比您買得便宜!”李阿姨也知道,由于她只用現金購物,不能用線上發放的優惠券,所以享受不到一部分優惠。但一想到用手機支付,她還是有點發怵。“我記性不好,學完老是忘,現在還是用現金吧!”

            記者走訪多家超市了解到,在部分超市線下門店,雖然可以使用現金支付、掃碼支付,但部分商品線下價格與APP顯示價格不同,APP上的“領券優惠”“限時秒殺”等促銷折扣在線下支付時則不可享受。

            盡管如此,像李阿姨這樣,還沒習慣使用手機支付的老人不在少數。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老人表示,沒有使用手機支付,一方面是因為操作困難,另一方面則是對其懷有戒心,擔心網絡騙局防不勝防。

            “微信收款9.2元”“支付寶到賬13.5元”……早上6點半,位于鼓樓外大街的新民菜市場已是人頭攢動,每個攤位都在顯眼位置懸掛著收款二維碼,手機支付成功的提示音不絕于耳。不過,仍有一些顧客保留著使用現金的習慣。年過七旬的張阿姨已經用了好幾年智能手機,但每天去買菜只用現金,“不敢給微信綁銀行卡,怕有危險。”這樣一來,張阿姨每次出門買菜都得想著帶些零錢,以免商販找不開。

            繳費

            希望多開幾個營業廳

            早上10點,72歲的楊大爺走進北京豐臺供電營業廳的大門。此時營業廳里沒人排隊,楊大爺坐到柜臺前,拿出了自己的電卡和現金:“充600塊,給我開個發票。”不到兩分鐘,工作人員就幫李大爺辦好了業務。

            為了這兩分鐘的電費充值和開發票,楊大爺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從位于右安門的家來到位于豐臺北路的供電營業廳。“這兒已經算最近的了,豐臺還有兩個營業廳,一個在成壽寺,一個在云崗,更遠。”因為來一趟實在不容易,楊大爺每次都要盡量多充一點錢。這600塊電費,足夠他用八九個月。

            “我家附近有個銀行,之前我去問過能不能充,說充不了。”之后,楊大爺又去了另一家稍遠的銀行,雖然可以充值電費,但不會用手機的楊大爺,沒法用自助機買電。想要用現金支付,就必須拿號排柜臺的隊,等待時間也很長,“還不如來供電營業廳,一般都不用排隊。”

            為何有的銀行能繳電費,有的不能繳?記者咨詢發現,目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商銀行等一些銀行,都可以提供現場繳電費的服務,但中國銀行則不行。一名中國銀行的員工告訴記者,應該是銀行沒有和供電公司對接相關業務,所以繳不了。

            不僅是電費,如果想要現場繳燃氣費,老人也會遇到一些麻煩。周日上午,在魏家村南路的一家北京燃氣營業廳,一個老人向工作人員咨詢如何充燃氣費,對方稱可以在自助機上充值。但得知老人只能用現金支付時,工作人員告訴老人,現金充不了,只能找附近的銀行。

            無論是電費還是燃氣費,年輕人通過的網上繳費的方式都能足不出戶快速完成,用電用氣數據也可以在線查詢,甚至連電子發票都可以直接開出來。但對于不會用手機的老人,這些服務都無法使用。而如果是去銀行,最多也只能辦理代繳費業務,想要開發票還是得去營業廳。

            “這營業廳要是能多開幾個就好了,我也不用跑太遠。門臉不用太大,夠用就行。”楊大爺如此希望。

            調研手記

            APP更新等一等老年人

            記者在調研過程中發現,一些老人并非完全不會用手機,他們能夠用智能手機進行掛號、網購、娛樂。但在使用過程中,他們往往只是記住了幾個操作步驟,稍有變化就會不知所措。然而,由于部分APP頻繁更新改版,頁面元素也隨之改變,老人還沒用熟的APP,沒過幾天就和之前學的不一樣了。

            如果想一直使用老版本,也是個難事兒。在向記者展示手機APP時,部分老人的手機正好彈出了軟件更新信息,他們看也沒看介紹,就選擇了“立即升級”。當被問到為何同意時,他們的回復都是“不然用不了”。記者注意到,一些APP的更新提示頁面僅在右上角有一個不易被發覺的關閉圖標,還有一些APP中,黑灰色調的“暫不升級”雖然與彩色的“立即升級”采用一樣大的字號,但由于顏色不夠醒目,還是更容易被忽視,導致一些老人理解為必須更新才能繼續使用。

            有些細微的變化在年輕人眼里或許不算什么,但卻會讓老人對學過的APP產生陌生感,影響了他們使用智能手機的積極性。如何能更多考慮到老人的需求,盡量保持操作界面的一致性,是APP提供方需要注意的問題。

            (來源:北京日報)

            標簽:

            上一篇:爭分奪秒搶救城市“生命線” 河南電力支援隊為涿州地表水廠恢復供電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