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世界速遞!光明文化周末:牛蹄關和文學的想象

            2022-12-09 08:50:16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葉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牛蹄關”是個從遠古時代流傳而來的地名。好幾年前就有人對我說,你去的地方多了,風景名勝也見多了,不過,安順的牛蹄關,還是值得你一看的。

            今年盛夏時節,去安順的幺鋪鎮參加啤酒節,聽說這里離牛蹄關不遠,于是我們就上了牛蹄關。

            說“上”,因這牛蹄關原來是兩山之間的一個埡口。和貴州結緣半個世紀,走遍了貴州的山山水水,各種各樣的山埡口我不知翻過了多少。這牛蹄關有啥特別之處呢?

            左看右看,這山埡口的形狀一點也不像牛蹄,于是問當地老鄉,老鄉道出了謎底:爬上山巔,在山巔的平坡上,有一處巨大的牛蹄形狀的凹凼,古人就稱這關口為牛蹄關。

            我上到山巔,果然看到一處凹凼,呈圓圓的形狀。沿著它走一圈,覺得沒啥特別之處。我當知青的年代,村寨上的老鄉把這樣的凹凼統稱為“碼窩”。

            下得山來,老鄉讓我看一張照片,說是用無人機拍攝的。我細細一看,這就是我剛剛上去的山巔,照片上,那處凹凼,果然恰似一個巨大的牛蹄。

            看來,把這個地方叫作牛蹄關,是有依據和道理的。可是,古人既沒有無人機,又沒有照相機,他們是怎么看出這個凹凼恰似牛蹄的呢?這牛蹄關周圍,沒有比它更高的山了呀!

            老鄉對我提出的問題一點也不感到為難,說:“葉老師,我們還要問你一個問題呢。”

            老鄉告訴我,牛蹄關下的村莊叫阿歪寨,是個古老的布依族寨子,從有文字記載的族譜可以得知,他們的先人早在600多年前就定居在這里。這里的布依族老鄉,至今還會編織藤甲胄。近年來,發展鄉村旅游,挖掘民族特色,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好幾家電視臺的攝影記者都曾前來拍攝這里的藤甲胄。節目播出之后,吸引了省內省外的好多文史專家前來,人們只知道諸葛亮火燒藤甲兵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古代,沒想到現在還有人會編織藤甲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了一套,成都武侯祠購買了四套用于陳列。他們說,還沒見其他地方有這玩意兒,稀奇哩!

            我疾步下山,走進阿歪寨的村史館,果然見到了一套又一套的藤甲胄。老鄉介紹說,這是用從山間砍來的野藤反復浸油,反復晾曬編織出來的,輕便靈活,刀槍不入,還能浮水,就是怕火。

            他們給我提出的問題是,《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寫的,他生活在江浙一帶,距離這布依山鄉山也迢迢,水也迢迢,顯然沒來過這里,他怎么能寫出火燒藤甲兵的情節來?

            這問題提得有道理,我也幾乎可以斷定,600多年前的羅貫中沒有到過牛蹄關、阿歪寨。對我來說,問題也不難回答,文學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依據自身經歷及閱讀、交流,甚至道聽途說得來的信息,進行創作。

            老鄉連連點頭,臉上露出了一絲狡黠的笑容,道:“葉老師,作家可以想象,我們的古代先人在給牛蹄關起名字時,不也可以充分發揮想象嗎?”

            我笑了。

            《光明日報》( 2022年12月09日?15版)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