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播:我科學家發現長著恐龍頭骨的白堊紀鳥類
(資料圖)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記者金地、張泉)記者3日從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新發現一種長著恐龍頭骨和怪異身體的白堊紀鳥類,命名為“朱氏克拉通鷙”。這一發現為解答鳥類如何由恐龍演化而來并演化出獨有的形態特征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相關成果發表于國際期刊《自然-生態與進化》。
研究人員介紹,在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在內的中生代,鳥類的多樣性演化主要發生在由反鳥類和今鳥型類構成的鳥胸類中。鳥胸類在當時已演化出大量與現生鳥類相似的形態特征,與原始的鳥類始祖鳥在形態上差異巨大。演化位置介于二者之間的非鳥胸類鳥類(簡稱基干鳥類)為填補這一鴻溝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次發現的朱氏克拉通鷙正是屬于基干鳥類巾幗鳥科的新屬種。
研究發現,克拉通鷙兼具原始與進步的特征。“它與獸腳類恐龍在頭骨形態上相差無幾,具有原始主龍類雙顳孔的結構。這些原始特征表明,克拉通鷙并未演化出現生多數鳥類具有的頭骨可動性。”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王敏介紹。頭骨可動性,即上頜可以獨立于腦顱和下頜發生運動。這一特征在今鳥型類中已經出現,是鳥類得以利用鳥嘴完成大量精細動作的重要原因。
與之相對,克拉通鷙的頭后骨骼卻已具有大量鳥類的進步特征,包括骨化的胸骨、加長的前肢、縮短的尾骨、對握的腳爪等,表明其頭骨和身體具有模塊化的演化特征,頭骨特別是顳區和腭區在演化上比較保守。
此外,克拉通鷙的身體結構也十分怪異,具有異常長的肩胛骨和第一跖骨(相當于腳掌最內側的骨骼)。肩胛骨是鳥類飛行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研究認為,克拉通鷙加長的肩胛骨可能是其適應飛行的一種嘗試,以此擴大控制向下扇動翅膀的肌肉的附著面積。同時,克拉通鷙第一跖骨的相對長度遠超其他鳥類和多數恐龍,可能與其類似猛禽的生態習性有關。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04日?08版)
標簽:
- 01 焦點快報!埃安造GT跑車,4秒破百,Model 3霸主地位保不住了?
- 02 今日視點:53萬的國產豪車,百萬級超跑也跑不過它?試駕蔚來ET7首發版
- 03 又一款新車亮相,配2把鎖+9種全地形模式,哈弗要火了?
- 04 【世界聚看點】降價清庫存,被指挑起價格戰,特斯拉真的冤枉?
- 05 河南周口鹿邑警方通報“執勤警車被故意破壞”:6人已抓捕到案
- 06 天天頭條:源自宇宙,追求平衡,長安汽車“縱橫萬象”實現設計“再突破”
- 07 天天資訊:SL03到位、半固態電池領銜,廣州車展長安深藍大秀技術
- 08 每日快訊!五菱凱捷混動鉑金版預售開啟 售13.98-14.98萬
- 09 每日速遞:奔馳G級再無八缸,換六缸反而更好?反正買了也是城市通勤
- 010 世界最新:鋒蘭達用上新混動技術,養車每年1.5萬?能比XR-V更省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