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加快構建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新平臺|世界焦點

            2023-07-01 05:38:25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人才是第一資源·筆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者:朱世強(之江實驗室主任、黨委書記,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

            基礎研究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力量。近年來新型研發機構蓬勃發展,因其體制活、機制新、鏈路廣,日益成為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生力軍。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全方位、全鏈條優化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體系,以新型研發機構的“創新之勢”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體系效能”,是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

            新時代新趨勢新要求

            縱觀世界發展史和科學史,幾乎所有影響世界的重大核心技術皆源自基礎研究“從0到1”的原始創新。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

            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趨勢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是科技創新節奏步伐不斷加快,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一體化創新趨勢明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正不斷縮短。

            二是交叉領域越來越成為科研重大突破的焦點,21世紀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的特等獎和一等獎中,交叉領域成果已經達到120項,占比44%。

            三是重大工程牽引體系化創新和大型儀器設備帶動重大發現的特征越來越明顯。

            四是智能計算等數字技術對科技創新的驅動力明顯提升,智能和計算驅動正在越來越普遍成為新的科研范式。

            概括起來看,當前科技創新的新趨勢既給高層次人才大展身手創造了時代機遇,又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創新方向與科研布局應更加重視聚焦交叉創新領域;創新團隊建設應更加注重破除學科壁壘、多元化組建團隊,根據重大任務需要形成研究隊伍與工程師隊伍緊密配合的用人體系;科研組織模式應更加注重實現大兵團作戰、工程化推進和矩陣化管理,推動形成“高原造峰”協同攻關機制,打造多學科交叉融合、多領域知識體系相互賦能的開放創新生態。只有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打破傳統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桎梏”,才能更好地適應科技發展的時代要求。

            打好體制機制創新組合拳

            相比傳統科研機構,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新”在體制機制: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新時代新征程,新型研發機構必須進一步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打好體制機制創新組合拳。

            一是建立快速集聚基礎研究人才的靈活用人制度。針對基礎研究人才成長周期長、發現遴選風險大等特點,積極采用“凡才為我所用”的多元聘任制度,以全職雙聘、項目聘用、訪問學者等方式匯集各類高端基礎研究人才,形成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人才結構,增強適應應用性基礎研究的自我調節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

            二是強化基礎研究領域的有組織科研。圍繞重大科學問題,強化頂層設計,瞄準重大突破性成果目標,整合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優勢力量,建立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拔尖人才培養資源供應鏈系統,加快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基礎研究拔尖人才干事創業、施展才華提供廣闊舞臺。

            三是充分賦予科研人員自主權。基礎研究是與科研人員聰明才智、想象力甚至個性都高度相關的創造性活動。只有把該放的權徹底放出去,把該減的事項堅決減下去,推動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全鏈條上更加自主發展,才能充分激發創新活力。

            四是建立長期穩定的支持機制。我國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連續四年超過6%,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加快構建以長周期財政投入為主,社會資本滾動投入為輔的多元化支持保障體系。

            五是完善多元評價機制。建立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考核評價機制,探索設立基礎研究特區,根據不同類型基礎研究的特性,完善以創新潛力、價值和貢獻為導向的分類人才評價機制,切實讓各類基礎研究人才的活力充分迸發。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應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青年人才正處在成家立業的起步階段,承受著事業和家庭雙重壓力,更需要從戰略布局和政策體系上給予“滿滿的安全感”,吸引更多優秀青年人才心無旁騖地投身到基礎研究上來。

            一是始終堅持實戰育才。按照“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的原則,把青年人才放在一線“施重肥”、壓重擔。設立基礎研究青年團隊支持計劃,給予拔尖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的機會。鼓勵青年人才自主選題,勇于挑戰科學權威。鼓勵青年人才及團隊“揭榜掛帥”,搭建“誰能干就讓誰干”的賽場。

            二是完善青年人才成長體系。做好青年基礎研究人才培育和發展的頂層規劃,科學確定人才培養規模,圍繞發現、培養、任用、管理、評價、激勵、保障等方面,建立體系化、鏈條式人才培育機制。之江實驗室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員占比高達79%,一批80后、90后成長為國家級項目負責人。

            三是弘揚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科研文化。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允許失敗、寬容失敗,鼓勵青年人才掛帥出征,為基礎研究人才提供有保障的“試錯”空間。全力打造“板凳不怕十年冷”的寬松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在看準的領域甘坐“冷板凳”。厚植基礎研究人才家國情懷,注重用科學家精神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激勵廣大青年科研人員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1日?07版)

            標簽:

            上一篇:當前要聞:總獎金超5000萬 獲獎名額達55個 北京朝陽國際人才創業大會啟動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