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更多團場職工過上好日子_天天視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線講述】?
帶領更多團場職工過上好日子
講述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團十三連職工寇曉燕
農業是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的重要經濟支柱。如今,走進十團萬畝戈壁農業示范區,一座座設施大棚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通過充分發揮阿拉爾北市區、后花園的城郊優勢,圍繞“一團一品”品牌建設,十團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精心打造阿拉爾市的“菜籃子”,取得了顯著成效。
我的個人經歷,也是這一進程中的小小浪花。我的父母是上海支邊青年。作為“兵二代”,我離不開養育我的家鄉,也希望能為家鄉做些什么。2001年,團場著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我和丈夫徐云義主動承包了12畝香梨園。幾年后,林果園年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積累了人生第一筆財富。那時,我便認定,是黨的好政策讓我有了更好的生活,而我則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自己肩上的責任。2013年我們承包了36座溫室大棚,與32名婦女創辦阿拉市錦繡家園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年產蔬菜350余噸。成立銷售部,開辦2家有機蔬菜超市,堅持平價供應阿拉爾市及周邊團場。
作為黨員,我積極配合連隊黨支部針對職工每戶情況進行分類,創新實行“合作社+黨員包干制”,即連隊每名黨員利用專業合作社負責幫扶2名職工。通過這種方式,先后吸納就業困難人員60多人,通過宣讀涉農政策、傳遞市場信息、傳授農業技術、實施產業轉型,達到了人均增收4萬余元。不僅如此,我還“盤算”起了特色旅游業,投資建設90畝的集觀光、旅游、采摘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引進巴馬香豬進行特色養殖;利用團場未利用地引進了黃沙基質栽培技術種植草莓和蔬菜……
回想起這些年的經歷,正是團場始終聚焦高質量發展,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畝產出率為出發點,以增加職工收入為落腳點,鼓勵能人志士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才能實現畝產值突破10萬元,遠超傳統產業。如今,十團上萬畝設施大棚林立,相繼成立的阿拉爾錦禾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阿拉爾市十間棚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的阿拉爾綠生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阿拉爾郭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十團高效設施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為十團職工增收致富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今年,十團10連、18連、21連等單位也開始建設大棚,用于特色種植,高效設施農業發展已成為十團對外推介的一張亮麗名片。
致富不忘本。合作社目前正向著實現“產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邁進,高效設施農業正在帶領群眾們走上致富路。多虧了黨的好政策,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也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回報黨的恩情。去年,我光榮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并參加了盛會,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的心愿就是帶領更多人共同致富,讓日子越過越好,我會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我還通過“百企助百連”活動,與13連、21連等單位達成結對幫扶協議,幫助有意向走上增收致富路的人們,在設施農業方面提供技術指導,盡我所能為十團設施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趙明昊、李慧,光明日報通訊員馬萬寶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5日?05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