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火紅彝鄉人 共織彝繡美

            2023-08-16 05:40:52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徐鑫雨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阮紫嫣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晶晶 馬銀彬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前只是在電視上看過彝繡,今天可以近距離體驗非遺,對我來說是一次珍貴的經歷,希望楚雄彝繡可以推廣到全國各地,讓更多的游客感受、體驗彝繡的魅力。”火把節期間,云南昆明的游客江昱霏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彝人古鎮,拿起繡花針,在繡娘的指導下開啟了自己的非遺之旅。

            千年彝繡,一繡千年。伴著一年一度的火把節,大批游客來到楚雄彝族自治州,圍火而舞,共慶火把節,共賞彝繡之美。今年火把節期間,全國首個彝繡數字文化產業園·彝繡產品交易中心在彝人古鎮啟動運行,“夢回千年·牽手時尚——指尖上的記憶”彝繡動態展暨彝繡沉浸式體驗街區在彝人古鎮茶花溪畔正式開啟。

            十指春風繡千年。楚雄彝族服飾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根小小的針與幾條彩線完美融合,讓楚雄彝繡技藝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傳承了1700余年。茶花溪畔,流水潺潺,來自楚雄州10個縣(市)的繡娘依次登上彝人古鎮的舞臺,展示彝繡服裝和彝繡文創產品,引得臺下陣陣掌聲。

            看到彝繡產品受到游客喜愛,牟定錦納非遺文化傳承有限公司負責人普明惠既興奮又自豪,她說:“今天的活動不僅為繡娘們搭建了一個展示彝族服飾、彝繡產品的平臺,也讓更多人親身體驗了彝繡的制作技藝。彝繡伴隨了我的成長過程,我對它非常有感情,我將繼續和姐妹們一起把彝繡傳承好、發揚好。”

            “小時候,針線就是我們的玩具。”云南省州級非遺傳承人李麗鳳說,“為了讓‘雙扣繡’等更多技法傳承下去,我們現在也會去學校教刺繡,讓青少年感受到彝繡的魅力。”

            近年來,楚雄州做足“指尖文章”,探索出了一條“非遺文化+市場產品+旅游體驗+就業致富”的發展新路徑,走出了一條從“指尖藝術”到“指尖產業”再到“指尖經濟”的新路子,實現了“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三大轉變。

            從千年走到今天、從深山走向都市,楚雄彝繡通過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不斷碰撞,實現由原生態到國際化的嬗變。通過深化滬滇、閩滇文化合作交流,楚雄彝繡走進北京國際時裝周、上海時裝周、紐約時裝周、米蘭時裝周,并與英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服裝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完成出口訂單510萬元。從鄉村小舞臺走向國際大市場,彝繡真正從傳統手藝變成文化產業,生動地詮釋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傳統的就是現代的”。

            如今,彝繡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0.21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2.45億元。乘著彝繡產業的“東風”,楚雄州5.7萬名繡娘拿起繡花針,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從武定縣發窩鄉山品村搬到獅山鎮紅土田社區的那菊芬便是其中之一。

            “易地搬遷后,可以一邊在家門口務工,一邊自己帶小孩,這是最好的啦。喏,這個繡完后不僅能做成扇子,還能做成首飾盒、糖果盒。”那菊芬熟練地繡著手中的荷花,對記者笑著說。來到彝繡扶貧工廠前,那菊芬的繡工并不熟練,好在她自己肯學,加之工廠多次開設免費培訓課程,如今她已經熟能生巧,每個月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

            那菊芬所在的紅土田社區距離武定縣城4.5公里。“以前住的是土木結構的瓦房,現在搬出來不僅生活條件改善了,孩子上學的地方離家不到300米。”那菊芬說。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在全州103個鄉鎮建設的彝繡車間,在1105個村委會(社區)建設的彝繡作坊,楚雄州如今形成遍布城鄉的彝繡非遺文化新空間,打造出家門口的“幸福產業”“溫暖產業”,帶動農村萬千繡娘“吃文化飯、走致富路”。

            楚雄州堅持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下足“繡花”功夫,加快彝繡特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09版)

            標簽:

            上一篇:中韓共同紀念的抗日義士——訪哈爾濱和首爾兩地的安重根義士紀念館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