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新聞隨筆】由PPT引發的思考

            2023-09-12 09:47:4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聞隨筆】?

            作者:劉白

            PowerPoint的發明者之一丹尼斯·奧斯汀,日前在美國加州去世,享年76歲。他去世的消息,引發了人們對以PPT為代表的信息溝通、展示方式的回顧。

            1987年,這個綜合了圖形、剪貼畫、多種字體的制作軟件誕生,1990年,它在Windows操作系統上發布,從此將專業性的演示文稿普及為傻瓜型的簡易操作,并進一步強化了辦公系統的可視化。三十年后的今天,PPT已經跨越各種文化、成了職場生活的象征。有統計稱,目前全球用戶每天創建PPT演示文稿超過3000萬份;又有論者稱,3000萬只是2001年的數據,現在這個數量恐怕已經是天文數字。

            流行必然伴隨爭議,對PPT的批判、批評、抱怨、戲謔從未消失。焦點之一可以稱之為思維的簡化。各種表意方式中,數學推演、純文字論證肯定是相對復雜的,而可視化展示勢必會降低問題的復雜性,這種為照顧人的注意力而作出的取舍,舍去的往往是需要多重邏輯推演的關鍵內容。比如,PPT的展示方式曾被指責應對2003年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解體事件負有一定責任,因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調查該事件的委員會發現,一張PPT幻燈片使用了“草率”和“含糊”的定量詞語,掩蓋了航天器“危及生命”的安全問題。報告稱:“普遍使用PowerPoint簡報幻燈片而不是技術論文,說明技術溝通方法存在問題。”

            另一個爭議焦點可以稱之為思維的模板化。PPT軟件使人人都能成為制作者的關鍵方法,是提供各類使用模板;隨著PPT的格式、動畫和多媒體能力的漸趨多樣,提供更為多樣化的PPT模板和素材也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條,與職場上越來越“卷”的PPT文化互相呼應。內容的要點、要點之間的關系、條件與結論間的邏輯,或多或少都要服從于模板的換片節奏、展示方式、動畫效果、注意力抓取要求,而論題重要與否則取決于“展示”技巧的高低。某種意義上,PPT式思維已經等同于今天的“職場思維”,“工作干得好,不如PPT做得好”,不就是這個意思嘛?

            技術必然帶來便捷,而便捷換個角度講就是簡化思維,從照相機到個人電腦的普及,無不如此。上述爭議當然不是要取消PPT這項具體的技術,本質上不過是在追問一個問題:技術是服務了我們,還是規訓了我們?是使“人”更豐富化,還是使“人”更同質化?當類似的技術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基本結構、成了信息溝通的基礎設施,只能“迭代”而無法被“取消”的時候,保持這種追問尤其有意義。

            丹尼斯·奧斯汀當年產生PPT這一構想,來自對既有常識、習慣——比如“只有設計部門才能做幻燈片”的質疑,覺得“任何能使用電腦的人都可以制作幻燈片”。今天我們生活在PPT的日常里,似也應該學學他對所謂“常識”的審視,至少常提醒自己一句:世上不只PPT一種思維。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2日?02版)

            標簽:

            上一篇:亞運火炬在紹興傳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