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環球快播報】從大山回到大山 我愿成為照亮靈魂的點燈人

            2022-10-14 08:05:17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大山里,有一個7歲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流著眼淚。他看著窗外思念在外打工的爸媽,等著上山砍柴的爺爺回家,也想知道自己何時才能繼續上學。18年后,當他坐在操場上陪著自己的學生畫畫,想起以前的求學之路,感慨萬千。


            (資料圖片)

            那個孩子就是我,一個大山的孩子。2013年大學畢業時,我考取了家鄉的特崗教師。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我這個決定,甚至有同學聽說我在農村教書,每月只拿2000元的工資,還笑稱“讀那么多的書都讀白讀了”。

            當時,我任教的學校建在一個山窩里,是一所“袖珍小學”:學校有五個年級,3名教師,120名學生。其中,有編制的教師只有一個,而我是唯一的青年教師。校長非常熱情,特意放鞭炮來歡迎我。現在,這所學校的孩子只剩40多個,卻有4位正式教師任教。

            第二年9月,我被調往同鄉鎮的何市知青希望小學擔任校長。這是一所村級完全小學,有6個年級6個班,教師總共有6名,我們一起承擔著這里所有的義務教育教學任務。我負責帶六年級畢業班、當班主任,我心里明白:這是一種困難,也是一種歷練。

            我也有迷茫的時候,最困難的時刻,整所學校只剩下我一個教師。當時我要獨自面對100多個學生,那份孤獨和無助,至今仍刻骨銘心。幸運的是,開學前,教育局給我們派來了5位新教師。他們剛入職沒經驗,我就帶頭舉辦專題知識講座。我們白天教學生,晚上坐在一起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我深知,要想成長就要去經歷,于是做了一個更加大膽的決定——讓每一位教師輪流擔任代理校長,學習學校管理。每天晚飯后我們都要開會總結,有時候幾分鐘,有時候要兩個小時。結果是令人欣喜的:大家都成長得很快,現在從這里已經走出6位村級小學校長了。我告訴伙伴們:“我們都是山腳下的點燈人,只有不斷努力成長,才能爬上山頂,照亮更多的人。”

            這幾年,學校的軟件和硬件條件都有了改善。我們的教師從當初的6位增加到9位,學校多了一棟三層12間教室的教學樓,塑膠跑道都翻新了,老師們的宿舍、辦公室也安裝了空調,還開設了托幼班。而且我發現,與從前不同,現在的老師們都是年輕人,甚至還有00后,他們為學校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在學校里,沒有條件,我們就自己創造條件:沒有水電工,我就自己學“手藝”;沒有音樂老師,伙伴們就不停地練習;蛇皮袋、飲料瓶、板凳是孩子們游戲的道具;校園里的落葉,被孩子們撿去拼了圖畫;角落里的各種昆蟲,是孩子們的觀察對象;花壇里的梔子花,是孩子們的秘密香囊。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長期留在農村,有人來當老師時猶豫不決,甚至拋硬幣決定去留,即便當時硬幣“留”住了他,沒幾天又走了。也有的老師,到了學校時坐在大樹下哭,說是村里一天只有兩班車,交通不便。不過,現在不一樣了,路修好了,學校條件改善了,以前大家都騎摩托車,現在都開上轎車了,外地的老師也愿意留在這里。

            轉眼,我已經度過了第十個教師節。十年的時間不短也不長,但是教育的變化卻日新月異。學校以前的磚瓦房不見了,變成了一棟棟現代化教學樓;從前,孩子們沒有課外書,現在人均幾十本;以前,我們夢想能有一塊電子白板,如今都已經用上觸屏教學一體機了;以前,鄉村學校教師拿著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現在已經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了……

            這些,都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政策支持。持續推進的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讓更多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特崗計劃”為中西部鄉村學校補充103萬名教師。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很榮幸能為這份光榮的事業貢獻青春力量。

            今年,我的愛人也加入了教師隊伍。她報考的崗位只招錄7名教師,報名的人數接近400人。這說明,現在教師招考競爭激烈,門檻越來越高,教師的社會地位也逐步提高了。作為一名見證鄉村教育十年改變的參與者,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發展、更多驚喜。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