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熱議!吹響新年的“戀戰”沖鋒號
新年的鐘聲敲響,進入單身第24年的我,帶著苦笑盤點起去年的“戰績”。
過去一年,我在3個社交平臺,瀏覽過不少于100位異性的腹肌照(雖然真假存疑),和30多人打過沒有回應的招呼,拒絕了10次以上不以正式戀愛為目的的邀請,和5個人進行了20句以上的對話,最終見面1人,結果處成了朋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實證明,無論線上“喜歡我的”那一欄是三位數還是四位數,現實中喜歡我的一個也看不到。我還參加了4次線下交友活動,每次報名前,我會先看男女比例,男生數量不超過總人數四分之一,就果斷放棄。幾次活動下來,女性朋友又增加了。
除了這些,我還有兩次勇敢搭訕,然后得知一個已婚,一個非異性戀。
如果不是因為工作,我應該會更努力地尋找目標。不過仔細想想,我的努力更像是無頭蒼蠅亂撞。曾有熱心的朋友問我,“你喜歡什么樣的?”
很難向他們坦白,填寫社交軟件“理想型”那一欄時,我總憋不夠20個字。比起描摹喜歡什么樣的人,好像我更知道討厭什么樣的人。刷多了虛擬世界里的俊男靚女,真能和我吃飯、看電影的人該是什么樣?似乎什么樣都行,又什么樣都不行。
那我為什么還這么努力?作為一個來自河南省的“做題家”,我前17年的人生都被教育,“談戀愛”是一種絕對禁忌。進入大學后,世界突然顛倒,單身成了原罪。和秀恩愛的情侶相比,單身人士降級為“汪星人”,常被貼上“性格不好”“不優秀”“沒人要”的標簽。深入腦髓的競爭意識提醒我,不能輸在婚戀市場上。
然而,多年來的“男女界限”早已扎根我心,和異性友好接觸比解數學題難。剛上大學時,如果出去玩的一幫人里有我喜歡的男生,我基本全程都不會主動和他交流。如果是兩人獨處,我坐都坐不自在,眼神胡亂飄,有時甚至會故意找他茬兒、裝兇,來壓抑內心洶涌的情緒。
還好社交軟件的出現,幫我擺脫自我介紹時的語塞,避免眼神觸碰時的緊張。填寫社交軟件資料,我用“infp”(mbti人格測試結果)“處女座”定義性格,“985本科”“事業編”定義條件,盡力把自己量化成一組可評價、可替代的指標。
剖析自我,似乎我只想享受戀愛帶來的結果。“戀愛”能成為一種“身份證明”,讓我能融入社會的大多數,不會因為沒談過戀愛承受周圍的偏見和憐憫。同時談戀愛還能無條件占用我的時間,幫我逃避工作帶來的焦慮,打破我固若金湯的日常。
看起來我要求不高,但我又很難進入戀愛關系。我心里總有一桿秤,在社交軟件上,我那些不到20句的對話,大部分夭折于——沒人想在一段沉默后成為第一個開口的人。我的想法是,如果對方間隔很久還能想起我,主動發起話題,我再投入感情才不算虧。
我媽銳評,說我是希望有人愛,但又不想主動愛對方。
我媽24歲才和我爸戀愛,是初戀。那時候的人情感上普遍“晚熟”,但卻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了解一個人。他們沒有社交軟件,但是花大把時間參加舞會和老鄉聚會,男女生宿舍組成“聯誼寢室”互相幫忙,還會為了找同學玩從開封跑到洛陽。
技術造福了我這代人,見面的成本降到歷史最低,但我卻覺得地鐵超過5站路都算漫長,甘愿躺在床上看劇、刷社交軟件,物理距離在2公里內的“男嘉賓”可以考慮見面。
美劇《摩登情愛》第3集,安妮·海瑟薇飾演的女主角在清晨的超市里找對象,我其實也考慮過。去超市買菜的人至少熱愛生活,和我距離也近,但因怕被當成“跟蹤狂”,我從沒敢試過。有時在超市看到年輕男性,我心里只是覺得悲涼。同一個小區,我樓上或樓下可能就有適齡單身男青年,我卻沒機會認識他們。
不過,生活已經夠累人了,談戀愛如果不是雪中送炭,而是憑空添堵,那我寧可不要。于是我一邊被“最佳生育年齡”和一線城市房價搞得焦慮不堪,覺得應該找個伴兒;一邊又不想放棄自由的單身生活,沒見幾個人就耗光了心理能量,只想“躺平”。
沒找到一同闖天涯的人,卻找到了同在天涯淪落的人,豆瓣“母單互助小組”是我的精神自留地。“母單”即“母胎單身”,即從出生開始就沒談過戀愛的人。4萬個組員在小組里“抱團取暖”,有人在小組里許愿、立帖打卡、努力相親脫單。也有人不急不躁,記錄下一個人的快樂時光。
有時大家也會討論“如何脫單”,最終自嘲,在這里問這個問題等同“在機場等船”。春節期間,小組里和相親有關的求助帖多了起來,關于怎么聊天、怎么判斷對方是否對自己有意思,一群“臭皮匠”還是能頂一個諸葛亮。
組員們曾試圖歸納出大家一直單身的原因,有人反思,覺得自己是“宅”“懶”“圈子小”“沒有愛人的能力”。
有位網友的帖子贏得了廣泛贊同。他說,心動對自己的精神是一種沖擊,開始是精神異常活躍,之后又異常萎靡。他對這種狀態感到恐懼、焦慮,“內心的平靜和心靈的平和被徹徹底底破壞掉”。
除了精神受“折磨”,進入親密關系意味著承擔幻想被打破的風險。我身邊的“母單”朋友,大多對于親密關系有種“理想化”傾向。有的過分謹慎,想談一場能結婚的戀愛。有的是熱衷暗戀,喜歡想象中的人,相比和對方戀愛,更喜歡腦海里完美的他。
雖然我們面對精神困境總心灰意冷,但“母單互助小組”里“已畢業”的優秀組員,總能讓我心底一暖。每個人都是經歷了痛苦、忐忑、掙扎、搖擺后才摘掉了“母單”的標簽,結局也并不都是完美。有人直到答應對方那一刻,心里還有疑慮,“感覺太快了,我們只是表現得很喜歡對方”。有人相處后發現不合適,不到一個月就閃分。
但我敬佩他們的勇敢,他們敢于表達對愛情的渴望,敢于拋開顧慮放手一搏。我們太珍視自己的心,卻讓它錯過了成長必經的風雨。
“脫單”的組員很喜歡用“門鈴響了”這個意象,源自余華書里段落:“我在情感上的愚鈍就像是門窗緊閉的屋子,雖然愛情的腳步在屋前走過去又走過來,我也聽到了,可是我覺得那是路過的腳步,那是走向別人的腳步。直到有一天,這個腳步停留在這里,然后門鈴響了。”
寫完此文,本來已經宣告“放棄努力”的我,定下了我的新年小目標:見他50個“男嘉賓”!
甄欣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