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實踐”現象普遍 委員呼吁加快培養卓越工程師隊伍

            2023-03-03 14:04:15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川)卓越工程師隊伍建設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應對全球挑戰、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骨干力量,但當前,我國距離工程師強國還有一定差距。


            (資料圖)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團中央統戰部部長劉愛平從加強頂層謀劃、革新培養模式、優化培養環境、健全評價機制四個方面建議加快培養卓越工程師隊伍。

            據統計,當前,我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工程教育體系,截至2020年底,我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達到1900萬人,其中工程師約1700萬人,規模總量位居全球前列。

            但在以爭奪高科技領域主導權為核心的大國博弈不斷加劇的背景下,我國距離工程師強國還有差距,人才供給來源不足、領軍型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現象存在,人才培養還不能精準匹配工程實踐需求。

            例如,工程教育難以適應社會對工程人才的需求。當前高校作為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主陣地,存在課程設計和課程內容等與產業發展前沿脫節、師資實踐經驗不足、教學資源落后于技術發展、產教研融合不高等問題,工科教師“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輕實踐”現象普遍存在。

            同時,企業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積極性不高。企業是卓越工程師培養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在競爭和生存壓力下,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更著重考慮“投入產出”,承擔卓越工程師培養的企業師資缺乏有效激勵與保障。

            此外,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社會對工程教育、職業教育認識仍有偏差,工程師類職業較難成為學生首選。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對工程啟蒙教育的定位和目標尚不清晰。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職稱體系、崗位體系、績效薪酬體系與工程師職能的關聯度減弱。

            對此,劉愛平建議加強部門聯動,建立教育、產業、科技、人社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形成一個部門協調推動,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聯動相通的協同育人聯合體,推動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同時,加強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和工程人才培養規律的系統研究,研究制定以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為導向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培養體系。

            “建議深化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效應,強化工程師使命擔當,鍛造新時代卓越工程師‘愛黨報國、敬業奉獻’的精神內核。”劉愛平表示。

            劉愛平認為,堅持多學科交叉融合,強化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培養,重塑實踐化、專業化、精準化的培養體系和課程體系。延伸企業支持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深度,在課程體系與學制設計、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環節實現高校、企業共商的個性化人才培養機制。

            同時,劉愛平建議發揮財政、金融、產業、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激勵作用,調動企業參與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積極性,破解“校熱企冷”之困。推進“學校+企業”雙導師隊伍建設,推廣導師帶徒模式,構建高校、企業專家雙向交流機制,打造兼具工程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基礎的專家池,為卓越工程師培養提供深厚的師資基礎。

            在優化培養環境上,劉愛平建議推動提升工程師群體待遇的“硬激勵”,完善工程技術類人才參評各類人才計劃的評定規則,進一步拓展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空間,提高工程技術類崗位的收入,完善公共服務保障,加強人才引進力度,持續優化政策保障,增強青年學生選擇工科專業、從事工程類職業的意愿。

            “培育青少年的工程素養,在中小學大力宣傳弘揚工程師精神,將科學啟蒙系統納入中小學教育之中,進一步激發青少年對于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基礎學科的學習興趣。”劉愛平說。

            在健全評價機制上,劉愛平建議構建和完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體系和質量標準,完善卓越工程師培養的過程監督,構建和完善工程教育的反饋改進機制,規范工程師考核注冊工作。

            “充分發揮工程協會、科技協會、行業協會等機構作用,建立以工程師學歷、資歷和能力為考察方向的人才評價機制,打破職業技能評價與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界限,促進卓越工程師能力標準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有機銜接。”劉愛平認為,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工程教育國際合作網絡,建立國際互認的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的人才評價機制和體系。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