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
(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2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今天在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司副司長胡松琴介紹,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我國海洋環境監管手段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
胡松琴表示,監管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海洋有自身的特點,對監管的要求比較高。過去,海洋生態環境監管主要依靠船舶巡航、調查監測等手段,監管頻次和監管效能十分有限,且易受到海況、天氣、船舶硬件等的影響。
如今,海洋環境監管創新應用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航跡數據、海洋傾倒區監測數據等,開發了海洋傾廢監管系統,在辦公室和電腦前就能及時發現傾廢船舶疑似違規的線索,并向中國海警局推送進行現場檢查,實現了海洋傾廢活動的非現場監管。再比如,利用無人機對海灣內的重要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岸灘垃圾分布情況開展監測,及時獲取有關信息。
各地也積極創新海洋監管手段。胡松琴舉例說,福建省定期調度無人機和岸基攝像對重點區域海漂垃圾及陸源入海污染物進行監測,及時將有關問題推送處理;浙江省建設實施"數字鳥島"智慧監測體系,遠程實時監測中華鳳頭燕鷗等鳥類。
8月9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F星,這顆業務衛星是由生態環境部與應急管理部聯合牽頭組織研制的。“這一次發射成功的環境減災二號F星可實時監測海岸線等目標,提升海上溢油等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衛星遙感數據保障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胡松琴說。
胡松琴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會同相關科研院所和沿海地方,積極用好環境減災二號F星等監管信息數據源和其他監管新技術,為應對突發環境事件、污染事故和重點風險源調查等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