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 正文

            今日訊!生態環境部:黃河流域“綠線”向西移動約300公里

            2023-04-27 23:51:23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資料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王志斌今天在該部發布會上介紹,通過黃河流域近20年的生態變化遙感調查評估發現,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顯著增加,“綠線”向西移動約300公里。

            這一調查評估是正在開展的第4次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中率先完成的。王志斌表示,200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等相關部門,完成了3次調查評估,第4次也已基本完成。

            “將這4次調查評估的結果聯系起來看,從2000年以來,全國生態狀況穩中向好,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王志斌說。

            作為一項生態國情基礎調查重要制度,全國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目標是通過定期“把脈”生態系統,掌握全國生態狀況及其變化趨勢、時空分布特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推動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2019年,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全國生態狀況定期遙感調查評估方案》,建立起了“五年一次全國、每年一批區域”的長效機制。同時,編制了配套的11項國家生態環境行業標準,規范了生態狀況調查評估的技術和方法。

            王志斌說,歷次調查評估成果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重大政策制訂發揮了重要作用。2000年開展調查評估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全國各省區最全面、最綜合的生態調查與評估。為全國生態功能區劃編制提供了基礎,孕育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等重大制度。之后開展的2000-2010年調查評估、2010-2015年調查評估,逐漸構建形成“天地一體化”的調查技術方法,很好支撐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對生態保護紅線劃定、主體功能區戰略形成、全國和國家戰略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等,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標簽:

            上一篇:王世龍談輸球:我們心態上有問題 進攻有時會著急&命中率不高|世界微速訊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