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匯聚更多力量守護紅樹林|全球觀察

            2023-04-26 05:58:22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資料圖片)

            【一線講述】

            匯聚更多力量守護紅樹林

            講述人: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教授、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文卿

            “紅樹長不好,要去問螃蟹。”這句趣語說明,紅樹林生態系統復雜程度很高,要想有新發現,就要往林子里鉆,要注意系統研究。我的導師林鵬院士被稱為“中國紅樹林之父”,他生前經常提醒我們:野外調查的時間非常寶貴,要珍惜機會,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收集更多信息。

            林先生的言傳身教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研究灘涂生物多樣性,為了得到底棲動物種類、數量及生物量等信息,需要先把樣方框內的淤泥挖出,裝桶后運到岸上清洗,然后對底棲動物進行分類、計數、稱重。現在,“鉆林子”“挖泥巴”又成了我們對學生的基本要求。

            我從1991年開始跟著導師做紅樹林研究,到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了。我們團隊早期以紅樹植物對潮間帶環境的適應機制、紅樹林濕地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等基礎研究為主,現在除了繼續強化基礎研究,也關注紅樹林的保護、管理、修復和可持續應用,提出了基于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紅樹林生態修復理論、技術和實施原則。紅樹林是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同時又是開放程度最高的自然生態系統之一,這就要求我們在做研究時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我目前負責的“濱海濕地生態學專題”這門課程,提倡不同專業、不同研究方向的學生積極互動、發表意見。

            1993年,林先生發起成立了中國生態學學會紅樹林生態專業委員會,秉持著開放態度,持續吸納著不同學科人才。近些年,中國紅樹林研究發展速度非常快,在全球論文發表最多的十家相關研究單位里,中國占了四家,基本覆蓋了所有研究方向,我想這與紅樹林研究中開放合作的態度是分不開的。未來,希望更多有志于守護紅樹林的青年學者加入進來。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吳春燕、唐一歌、馬躍華、周仕興、陸健、嚴圣禾、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豐瑤、鄧麗云)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6日?07版)

            標簽:

            上一篇:國家遙感數據與應用服務平臺科研版發布 環球快播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