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 正文

            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緩退坡 世界百事通

            2023-05-05 17:09:37來源:中評網


            (資料圖片)

            據證券時報報導,隨著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經濟持續復蘇,貨幣政策操作也在發生微妙變化。過去三年,人民銀行創設十余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以期發揮促進信貸結構優化的精準導向作用;不過,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央行很少再提及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要“積極做好‘加法’”,轉而多次強調“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近期更是透露工具退出的時間安排原則。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結構性貨幣政策已成為各國貨幣當局常用的貨幣政策工具,這種創新最重要的原因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損,投放的流動性無法有效惠及經濟受困領域。然而,受訪專家認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通常被看作是臨時性的非常規舉措,對其使用應秉持謹慎態度,尤其要注重設置退出機制,警惕規模過大對貨幣政策傳導帶來副作用。

            截至今年3月末,我國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一共17項,余額大約6.8萬億元,占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規模15%左右。在完成階段性歷史使命后,部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從“潮起”趨向“潮落”。

            潮起:17項現存工具中

            超七成為近三年所設

            我國創設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自上世紀90年代就有。央行公布的信息顯示,1999年我國創設支農再貸款,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引導其擴大涉農信貸投放,降低“三農”融資成本。

            進入21世紀,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前,我國創設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仍較為有限,包括2008年開始發揮結構性功能的再貼現,以及2014年創設的支小再貸款和抵押補充貸款(PSL)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現存的17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中,上述支農再貸款、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均為長期性工具,剩余14項工具為階段性工具,且其中有13項在2020年后所設(過去一年更為集中),足見近三年來我國貨幣政策對結構性工具的倚重。

            標簽:

            上一篇:濰柴雷沃智慧農業護航江蘇“麥客軍團”跨區出征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