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快訊 > > 正文

            武漢打造全國智能建造標桿城市,到2025年培訓2萬名智能建造產業工人|前沿資訊

            2023-05-20 13:52:15來源:21經濟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 武漢報道5月19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強信心,穩增長,促發展”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發布解讀《武漢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下稱《方案》)。


            【資料圖】

            智能建造是建筑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去年10月,武漢市成功入選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今年4月25日,武漢市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市智能建造試點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方案》就武漢智能建造工作提出目標,到2025年,全市智能建造政策體系、產業體系、標準體系、評價體系初步形成,數字化設計、智能化施工、工業化建造和智慧化運維等智能建造產業生態基本建立,打造省級以上智能建造示范項目30個、示范基地8個。

            武漢市城鄉建設局副局長陳聰表示,在推進智能建造方面,武漢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武漢的建筑業居全國同等城市龍頭地位,行業吸納從業人員近百萬人,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以丁烈云院士領銜的在鄂院士團隊力量,為智能建造技術研發提供戰略支撐,華中科技大學獲批牽頭建設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武漢已經打造了數字化設計與CIM實驗室等多個研發平臺。

            在培育專業人才方面,《方案》明確提出,支持高校與企業共建專業學院、實踐基地、實訓基地等,培養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建造產業工人,試點期間累計培訓2萬名中級工以上智能建造產業工人。

            陳聰表示,武漢市將搶抓機遇,先行先試,堅持政府推動、院士領銜、企業主導、人才支撐,舉全市之力,聚全市合力,全面推進智能建造試點工作,培育智能建造產業新業態,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武漢經驗,打造武漢智能建造新名片,爭創全國智能建造標桿城市。

            在智能運維方面,《方案》提出, 以智能化技術為基礎,開展智能建造與智慧運維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推進橋梁隧道、管廊、公路、港口、公共建筑等市政基礎設施、房建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與公用設施系統協同管控能力,實現事故的實時監測、故障分析、智能預測。

            武漢市城管執法委副主任周斌介紹,武漢正在推進實施城市橋隧智慧監管,2017年至今,武漢城市橋梁智慧管理系統已完成一期及二期建設,三期建設正在穩步推進。截至今年5月,武漢全市橋隧智慧監測覆蓋率已達到90%,總計安裝了16類、15140個各類結構監測傳感器及視頻監控,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城市橋梁智慧管理系統。

            “下一步,市城管部門將加快推進智慧橋隧系統三期建設,打造“看得見、調得動、用得好”的高效管理平臺,逐步實現全市城市橋隧管養信息化、智慧化,加速推進武漢向建設新型智慧城市邁進。”周斌表示。

            此外,武漢將推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方案》提出,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積極申報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建立智能建造產學研科技創新聯合體。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推動智能建造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研發成果。

            武漢市科技局副局長陳蓉表示,將重點從平臺建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三個方面強化支持和推動智能建造產業領域發展。其中,在平臺建設上,支持重點企業、高校院所申報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高水平創新平臺。對新獲批或通過優化重組的國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給予1000萬元支持,對新獲批建設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給予1000萬元支持。

            “我們將持續發揮已有創新平臺作用,支持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圍繞數字建造軟件、網絡、硬件和平臺技術瓶頸開展攻關,帶動武漢市數字化、智能化工程建設高質量發展。”陳蓉表示。

            標簽:

            上一篇:蘇寧任性貸貸款逾期53年會上征信嗎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