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學會用離開的方式,善待自己
林徽因:學會用離開的方式,善待自己
【資料圖】
#暑期創作大賽#
揮手,意味著結束,
但也是新的開始。
作者:洞見Leyla
人的一生,會遇見很多人。
有些人出現,讓你在風雨漂泊里有了歸宿。
也有些人的出現,讓你的世界瞬間陰云密布。
面對后者,林徽因曾說:“不需要再見,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
如果某段關系讓你感到不安、脆弱,而你自己又無法改變的時候。
離開,是最好的選擇。
1
命中無緣的感情,不必糾纏
人為什么痛苦?
答案無非九個字:忘不掉,放不下,輸不起。
就像金庸的小說《俠客行》里,梅芳姑愛上了石清,但對方早已有了心上人。
愛而不得的梅芳姑,自以為付出全部,就能換來對方的真心。
但糾纏到最后,得到的只有對方的冷臉,還有自己悲涼的結局。
成年人的感情,不是堅持就能得到結果的,到頭來也可能是虛擲時光。
如果兩人注定有緣無分,不如灑脫放手,還彼此一個自由。
1920年,16歲的林徽因遇到了24歲的徐志摩。
彼時,徐志摩倜儻瀟灑,才華橫溢;林徽因更是氣質卓越,如同落入凡間的精靈。
二人初相遇時,徐志摩感覺自己的內心“照著了什么奇異的月色”。
他很快為林徽因所傾倒,更用盡一切辦法希望能得求親近。
他時常邀請林徽因到康橋河邊散步,兩人從詩詞歌賦聊到人生理想。
在徐志摩猛烈的追求之下,林徽因也不免動容。
可是,此時的徐志摩已經成家立業,是個已婚的男人。
當林徽因知道這個消息后,內心萌動的愛情很快就被一盆冷水澆滅了。
她深深懂得,除了愛情,人生還要有道德和倫理的支撐。
于是,當徐志摩帶著滿心的熾熱,再度來到林府時。
林徽因遞給他的,只有一封無情的拒絕信。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時就是這樣:
縱使情深,奈何緣淺。
雖然有過瞬間的怦然心動,但無意義的拉扯始終換不來幸福的結果。
即便勉強在一起,最終也只是不斷地驗證一個錯誤的答案。
所以,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學會放手也并不是一種軟弱,而是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開始新的生活。
當緣分走到終點,果斷離開,才是對自己最好的成全。
2
三觀不合的友情,不必強求
有句話說:“朋友是需要交換觀點的人,而不僅僅是交換感情。”
很多友誼的結束,不是因為距離,也不是因為時間,而是源于三觀的差異。
1925年,林徽因在康奈爾大學補習法語,碰巧遇見了冰心。
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引為知己。
她們相約游山玩水,野餐聚會,言談之間更是惺惺相惜。
然而,短短幾年的時間,這段友誼就迎來了破碎的結局。
回國之后,林徽因常常在家中舉辦文化沙龍,來訪者皆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文人精英。
每逢此時,才華橫溢的林徽因,總能夠針砭時弊,調動客人的談興。
這樣的舉動,在林徽因看來,不過是朋友間的正常交流。
但在保守的冰心看來,卻是嘩眾取寵、愛出風頭。
1933年9月,冰心在《大公報》上發表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
文章中,很多地方都對林徽因的行為進行了含沙射影的諷刺。
此文一出,外界嘩然一片。
面對昔日好友的嘲弄,林徽因始終未置一詞。
她托人給對方捎去一壇山西陳醋,此后不再理會冰心。
俗話說:志同為朋,道合為友。
志不同、道不合,即便成為一時的朋友,也很難走到盡頭。
不如果斷轉身,總好過互相折磨。
張愛玲和潘柳黛本是一對知己好友。
兩人因為對文學的喜好,聚到一起;又因為個性的合拍,成為好友。
然而,隨著時間的更替,她們之間的差異也逐漸突顯。
張愛玲天性愛美,穿衣隆重,但在潘柳黛看來卻是搔首弄姿、裝腔作勢。
她對媒體大肆宣揚張愛玲的私事,言語間充滿了不屑和藐視。
得知這一切的張愛玲與其斷交,自此雙方再無往來。
三觀不同,不必為友。
那些我們在意的,對方卻棄如敝屣,那他就不是同路之人;
那些我們抵觸的,對方卻奉為圭臬,那他就注定要被請出我們的生活。
面對一段不舒服的關系,及時割舍,永遠是最佳抉擇。
3
學會用離開的方式,善待自己
亦舒曾說:“真正的感情叫人歡愉,如果你覺得痛苦,一定是出了錯。需及時結束,從頭再來。”
我們一生會遇到無數的人,有些人終究是要離我們而去的。
但無需遺憾、惋惜,因為后面會有更好的人等待著與我們相逢。
1921年,林徽因拒絕了徐志摩的示愛。
隨后,在緣分的牽線搭橋下,她結識了梁思成。
梁思成性格木訥,不懂情調,文采也不如徐志摩。
但他卻用結實的身軀,為林徽因遮蔽了生活的風雨。
抗戰爆發后,林徽因患上嚴重的肺病,性命垂危。
于是梁思成當掉衣物和手表,換回營養品給林徽因補身體,這才挽回了林徽因的生命。
在醫生難尋的情況下,他學會了幫林徽因打針,每次用過的器皿都不厭其煩地用蒸鍋消毒。
生活的艱難,未曾讓林徽因受到半分損傷。
因為梁思成總會溫柔地停下來,照顧自己。
如果說,徐志摩是詩與遠方,那么梁思成就是柴米油鹽。
詩與遠方雖然浪漫,但生活總歸要落實到柴米油鹽的踏實上來。
人的一生,都是這樣一個取舍的過程。
當你離開了錯誤的那個人,才會遇見一個更匹配的人。
《太太客廳》事件發生后,林徽因不再與冰心來往。
隨著二人的斷交,曾經圍繞在林徽因身邊的輿論紛擾也漸漸淡去。
這時候,林徽因意外認識了費慰梅。
費慰梅為人豪爽,簡單大方。
在聚會上,她常常不加掩飾地贊美林徽因的口才。
林徽因身上,那些冰心不能容忍的種種特質,在費慰梅這里,都是才華的體現。
后來戰火紛飛,費慰梅回到美國,林徽因一家也南下逃難。
即便相隔天涯,費慰梅也始終不曾忘記林徽因。
她書寫封封信件,給予林徽因最深情的靈魂撫慰。
顛沛流離的歲月里,林徽因一家生活很是艱苦,費慰梅總是盡所能地提供物資幫助。
就這樣,她們的友誼持續了一生,直至歲月的盡頭。
有句話說:“人生是一場遇見,我們無法決定遇見誰,但我們可以決定離開誰、親近誰。”
成年人的感情,要少一點沖動,多一份清醒。
愛而不得,就證明今世無緣;三觀不合,就說明無需執著。
當一段關系走到了盡頭,早點離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善待。
因為揮別錯的關系,才能讓對的人走進你的生活。
▽
滾滾紅塵,我們會遇見很多人。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走進你心里,占據一席之地。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盛大的相聚,那么離開一定是后半場的主題。
揮手,意味著結束,但也是新的開始;
離開,免不了痛苦,但也蘊藏著希望。
點個贊吧 ,做一個勇敢、灑脫的人,告別不合適的關系,你一定會遇到跟你同頻的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