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鴨蟹共養+黑木耳打造綠色有機稻米新模式 綠色發展泡子沿村原生態優質稻米
7月,剛剛站穩腳跟的水稻秧苗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此時,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泡子沿村原生態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迎來夏忙期。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合作社不用人工除草施肥,而是把成群的鴨子趕到稻田,把肥美的螃蟹放進稻田,由它們除草、捉蟲、施肥,代替人力侍弄綠色水稻。
合作社社員說,這樣有特色的做法,在泡子沿村原生態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還有很多:春種由無人機飛播、澆水用智能灌溉系統、秋收后使用獨立研發的機器直接將秸稈深埋在田里優化土壤……每一項都有科技含量。
泡子沿村種植水稻歷史悠久。但長期以來,由于村民不掌握科學生產技術,不斷加大化肥、農藥的施用量,造成土壤環境惡化、水稻品質下降,再加上產品沒有品牌優勢,很難賣上好價錢。直到2008年,泡子沿村原生態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成立,這種狀況才開始好轉,村民漸漸踏上綠色發展的致富之路。
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泡子沿村原生態優質稻米專業合作社通 過流轉土地、吸納農民入社等方式,著手構建立體種養生態農業系統,不僅種植了133公頃鴨稻,靠鴨子疏松土壤、健壯秧苗、除草捉蟲肥田,而且種了35公頃蟹稻,以田養蟹、靠蟹肥田,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不施農藥和化肥的綠色有機稻米受到市場青睞。
“我們沒有滿足于此,又嘗試在稻田中種植木耳,利用水稻田后期的溫度、光照、濕度條件都極適合木耳生長的特點,在稻田里掛菌棒,不用人工管理,靠露水和自然降水就能收獲野生木耳,口感特別好。”合作社負責人姜宗澤說。不僅如此,合作社還獨立研發了秸稈還田機。2018年5月,秸稈還田機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授權,并被推廣到省內多地。
更讓農戶高興的是,打破了傳統種稻模式,通過實施“水稻+鴨蟹共養+黑木耳”建立起來的立體循環農業栽培模式以及創新秸稈還田技術,生產出來的稻米綠色有機、口感好,極大地滿足了都市人對綠色有機食品的需求。
“這些年,合作社從農民手中流轉土地再交由農民種植與管理,通過立體循環農業模式科學種稻,統一加工、包裝優質稻米,讓我們農民從一份工作中獲得了兩份收益。僅2021年,合作社就實現經營收入6000萬元,帶動農戶6000戶。”村民宋日盛說。
- 01 今日聚焦!京津冀等北方10余省份降雨將至 速看雨水進程圖!南方高溫熱浪到底何時結束
- 02 環球新動態:文明之美看東方|當“海昏侯”遇見“兵馬俑”秦漢文明如何“隔空”對話
- 03 全球快報:江西省國資委回應國企員工炫耀一事:已責成涉事國企了解核實
- 04 微頭條丨日本發現該國首例猴痘確診病例
- 05 【世界新要聞】又一高校招13名韓國博士?最新消息
- 06 全球短訊!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擬于8月竄訪臺灣 外交部嚴詞回應
- 07 今日訊!唐山學院聲明:不存在網傳的“招生遇冷”情況
- 08 【天天新要聞】塞爾維亞貧鈾彈受害者起訴北約 檢測顯示受害者血液鈾含量超標數百倍
- 09 世界視點!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今日開幕
- 010 世界速訊:廣東廣州發布高溫紅色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