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環球精選!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人人皆可互動參與的城市新空間

            2023-01-18 05:51:32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姬尊雨 曹玲

            1月7日晚,在位于金雞湖東岸的蘇州文化藝術中心,一場庭院無人機燈光表演正在進行。夜空中,沉浸式話劇《極夜》的Logo緩緩浮現。2022年12月17日,15歲的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全新升級為“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同日正式開業。

            “以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為核心,在現有大劇院、大道喜劇院、金雞湖音樂廳、映劇場4個劇場外,全新打造包括笑果工廠、極空間、國風劇場、魔術劇場、懸疑劇場、全球兒童劇藝術中心在內的8個劇場,構建‘12+N’的演藝新空間,人人皆可參與的‘戲劇部落’。”站在庭院燈光秀調試現場,蘇州文化藝術中心總經理張亮告訴記者。全新的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由蘇州新時代文體會展集團、蘇州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接續打造。蘇州交響樂團、蘇州芭蕾舞團也駐扎于此,為集聚區提供高質量的演藝支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蘇州正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奮力推進文化產業倍增計劃。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力爭建成“繁榮江南文化、打造百劇之城”的最新、最美窗口,賦予城市空間新的靈魂與活力。

            提供互動性更強的多元文化消費場景

            “沉浸式話劇最獨特的是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并演繹故事。”2021年4月,在“一刷”沉浸式話劇《極夜》后,觀眾景菁被這種充滿代入感的戲劇形式吸引,隨后陸續觀看了近百場。“《燎原》的故事發生在1936年西安事變后,剛剛還拉著我的手講話的角色,一瞬間就為了民族大義、人民解放犧牲了,那種感覺十分震撼。”

            不久后,《燎原》《極夜》兩部沉浸式話劇將以每周8場的頻率在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上演。“引進沉浸式戲劇駐場演出,是希望讓更多潮流文化進劇場。”張亮告訴記者,笑果工廠喜劇、沉浸式魔術劇《凝固的時間》、童話環境劇《安徒生密碼》、劇集式舞臺劇《K24》等優秀劇目將在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小劇場內駐場演出。

            2022年9月7日,在第二屆“江南小劇場”圓桌會議上,“小不點大視界”品牌創始人、藝術總監陳忌譖表示,“小不點大視界”將在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建設全國首個兒童分級劇場,為3至18個月、2至8歲、8歲以上兒童分別提供嬰兒劇、親子劇、青少年劇。“小不點大視界”兒童劇場的分層十分細致。中瑞合作嬰兒全感官裝置舞蹈空間《云上的孩子》甚至是“0座劇場”。只見舞臺上有一個巨大的白色繭狀帳篷,地上鋪著云朵墊子,空中懸掛著白紗,讓嬰兒在舞臺上自由爬行,通過聲音、光影和色彩探秘神奇世界。

            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觀眾既能欣賞到評彈書場、非遺演藝秀、蘇州相聲大會、江南戲曲清口等傳統藝術,又能體驗笑果脫口秀、懸疑喜劇、沉浸式魔術劇等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潮演藝。

            “過去劇場觀演關系很明確,演員在臺上演,觀眾在臺下看,但如今隨著演出市場的客群變化和消費升級,我們應更多關注家庭和年輕人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特別是互動社交屬性的增強。”張亮表示,集聚區解決的是劇場發展如何順應文化市場消費的問題,同時通過引入全產業鏈機構,真正豐富載體的功能。

            常態化、全天候和多形態演出促使文旅深度融合

            如今,觀劇成為不少蘇州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從事教師工作的李曉曉是蘇藝的“鐵桿粉絲”。每到周末,蘇藝就成了她“遛娃”的不二選擇。她把孩子送到中心三樓的培訓基地學習小提琴后,自己和愛人就去二樓的金雞湖美術館觀展。“孟舒的當代玻璃藝術展一開展,我們就去了。覺得特別好,孩子下課后,又帶著她去看了一遍。”李曉曉說,對8個小劇場的落地,她很是期待,“以后周末,還能和孩子一起去親子劇場進行‘心靈的按摩’。”

            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內,坐落著金雞湖音樂廳、蘇州工業園區文化館、金雞湖美術館、蘇藝影院等多個文化場所,擁有約4000平方米的臨湖廣場。在這樣獨特的板塊位置,中心管理層誕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當演藝與旅游進行深度綁定,將產生怎樣的火花?

            金雞湖、桃花島、湖濱廣場、庭院花園、蘇藝影城、金雞湖美術館等公共空間賦予“N”無限延展性。周末進行一場“親子游”,在小劇場演藝集群看完兒童劇演出,再從月光碼頭上船,開往桃花島,欣賞沿途金雞湖的碧波蕩漾。夜色入幕,回到岸上,在集聚區享用各國風味美食,穿行在庭院市集中,欣賞《姑蘇繁華圖》光影秀、幻境花園“游園驚夢”,將讓游客在文旅互動中領略江南文化。這樣的“藝”游線路,正逐步成為現實。

            演出的常態化、全天候和多形態,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礎。過去,針對戲劇、舞劇、脫口秀等演出形式,通常采用巡演制合作。“但是演出結束,院團離開,因演出陣容前來的游客很難留下。”張亮感慨。如今,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要做的就是培養駐場演出劇團,讓劇團“留下來”,讓市民、游客無論何時來都能“有劇看、有地玩”,不再是“湊時間”“趕場子”看劇。

            入駐集聚區的“大盒沉浸戲劇”創始人、總經理何海英認為,常態化駐場演出是保持劇團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關鍵。“在杭州時,我們團每周一、二休息,其余時間都有演出,周末甚至會排到三場。去年共計演出了312場,希望入駐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后,能突破這個數字。”何海英說。

            志在成為戲劇創制的“孵化器”

            在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有一處占地1000平方米的“藝創空間”。這里分為二十多個大小不一的“格子間”,每一個格子間后,都“藏”著一家與演藝相關的公司,其中既有笑果、開心麻花這樣的知名企業,也有一些蓄勢待發的初創機構。半年前,“小不點大視界”成了藝創空間內第一家“拎包入住”的公司。“我覺得藝術就是需要共創,創作一部好戲,最重要的就是創作者的靈感碰撞。”談到藝創空間,陳忌譖很是興奮,“我期待與笑果文化、開心麻花合作,讓兒童劇在有內容、有價值的同時,充滿更多的快樂。”

            笑果文化空間業務負責人劉皓告訴記者,蘇州笑果工廠將成為笑果首個在文旅景區和專業劇場集群中落地的喜劇演藝空間。“蘇州笑果工廠將探索線下演藝空間的更多可能性,承擔更多與演員和線上綜藝節目的跨界聯動,參與線下劇場式節目的創作和錄制”。

            “大盒沉浸戲劇”則計劃將愛國主義系列沉浸式話劇的后兩部作品放到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進行編創、排練、演出和運營。“目前,作品框架已經明晰,30人的演職團隊已搭建完成,預計今年上半年將在蘇州首演。”何海英說,“大盒沉浸”有信心將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打造成全國沉浸式話劇的“打卡地”。

            已落戶演藝文化集聚區的廠牌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詞——“孵化”,這與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的想法不謀而合。2011年起,蘇藝開啟了青年戲劇孵化計劃,每年的九、十月份,十多個青年劇團就開始圍攏到蘇藝周圍,寫戲、排戲、演戲。他們認為,通過孵化器效應,能讓“黑匣子”里的戲劇夢想變成一條職業化道路。

            如今,這條“鏈路”將更加完善。“上游是人才和創作,下游是票務、企劃和運營,我們為廠牌提供落戶協助、共享辦公、資金支持、演藝資源共享等配套服務,將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打造成一個人才培育、內容創作、全國運營的孵化器。”集聚區商務人員表示。

            “我們的視野投向未來,在打響‘江南文化’品牌和助力‘百劇之城’建設上,立志讓蘇藝演藝文化集聚區、讓蘇州成為面向全國提供優質演藝項目的創制中心。”張亮說。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18日?09版)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