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上科技“芯”,守住傳統“魂”
【一線講述】
裝上科技“芯”,守住傳統“魂”
講述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寧夏隆德花燈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蘇紅章
(資料圖片)
“不點花燈月不圓,不耍社火難過年。”在寧夏隆德,祖祖輩輩過年都要耍社火、賞花燈。從我記事起,就跟著大人學做花燈,到我兒子手上已經傳了五代。
20年前,我從村里搬進了縣城,在文化館附近開了間書畫裝裱店。每逢過年,文化館總請我們去做花燈,手藝一直沒生疏。近些年,城市的大街小巷過年都要擺花燈,有些地方還要辦大型燈會,對大型花燈的需求量越來越大。2017年底,縣城的工業園區建成了花燈廠,有好幾個現代化大車間。剛開始,我們十來個民間藝人被當作“技術骨干”聘進廠,又招收了周邊50來個村民。
大型花燈要經歷長途運輸、風吹雨淋,沿用容易折斷的高粱秸行不通,我們就用鋼筋、鐵絲代替,還蒙上了各種新型彩布。工序也比以前復雜多了。從以前的小花燈到如今的大花燈,得按照圖紙精確控制比例,不然成品很可能“四不像”。
廠子建成后,花燈就走出了隆德,開始向周邊市縣和內蒙古、甘肅等地供貨,還遠銷福建、河北、海南等地。周邊村民就近打工,腰包鼓了起來。前不久,焊工王永紅還跟我念叨:“一盤算,去年掙了四五萬元呢。”
隨著客戶對花燈的要求越來越高,融合聲光電技術,讓花燈“活”起來成了新趨勢。廠里外聘了數碼編程、現代通信技術和LED線性光源等領域的專業人才,給花燈裝上了科技“芯”。你瞧,那些蝴蝶展翅、牡丹綻放、萬馬奔騰的花燈,多靈動呀。技術進步的同時,主題也要創新,比如我們創作的“閩寧一家親”大型花燈,反響就很好。
創新不能無根,必須守住傳統的“魂”。我堅持手工制法,做出了不少傳統花燈,在其中融入書法、彩繪、剪紙、刺繡等傳統文化元素。小兒子每逢寒假都來跟我學習,廠子每年還舉辦花燈制作非遺技藝傳承培訓,不少研學的學生、周邊的群眾都積極參與。他們說,“老傳統”的新味道,特別吸引人。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陸健、吳春燕、雷愛俠、王雯靜、萬瑪加、高建進、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光明日報通訊員?張光劍、鄭燕睆、楊云杰)
《光明日報》( 2023年02月06日?07版)
標簽:
- 01 天天觀焦點:賈會計十年造車夢終落地?
- 02 天天熱消息:車市開局不利,車企各顯奇招
- 03 開眼看世界!12國最暢銷車型銷量前三名,總有一個讓你意外!
- 04 焦點信息:打工新鮮事兒| 50歲農民工獲《中國詩詞大會》亞軍,老鄉們“沸騰”了!
- 05 世界播報:以客戶為中心,江鈴汽車全新品牌皮卡將邁入“全場景時代”
- 06 今日聚焦!吉林省第一屆職工冰雪運動會“熱‘雪’沸騰”
- 07 天天快看:“鋼軌醫生”蹚過皚皚白雪為春運保駕護航
- 08 全球視訊!藥品耗材集采以來累計降低藥耗費用超4000億元
- 09 環球焦點!黑龍江政府與工會聯席會議規范“升級”
- 010 世界熱頭條丨到家門口招人,多地包機包車接人保用工穩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