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說胡墼

            2023-03-17 06:46:14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隴菲

            中國古建,多為土木結構。土木之土,除燒制而成的秦磚漢瓦之外,還有不經窯燒的泥磚、土磚,以及夯土而成的“干打壘”。泥磚,又稱土坯,西北人稱胡墼(通常寫作“胡基”)。


            (資料圖片)

            干打壘,一般用于筑墻。在預先平整好的墻基之上,按設計尺寸,四角立四根立柱,兩端、兩側固定夾板,把濕度適中的土填入夾板之間,用石夯捶實砸緊。一層完成之后,升高夾板,接著繼續填土夯筑,直到需要的高度。一段土墻完成,移動立柱、夾板,根據需要,繼續填土夯筑另一段土墻。

            埃及壁畫里當時奴隸取土、和泥、制磚、運輸的生動圖像

            磚母

            泥磚

            干打壘,通常用于塢壁、院墻,也可用于房屋外墻。為提高韌性,有時會在土中摻雜草莖,如同水泥中預設鋼筋。也可在土墻外部加砌燒磚,頂部加砌陶瓦,防雨、美飾。上世紀六十年代,“三線建設”,干打壘土坯房是三線職工的主要住房。當時的干打壘,就是夯土,根本沒有外砌燒磚和頂砌陶瓦。

            土磚制作,類似干打壘。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上,放好按設計尺寸制作的磚母,在磚母中間填土夯實。一塊土磚夯成,去掉磚母,把它挪置一旁,騰開地方,繼續制作第二塊土磚。完成一批,一一拾起,間插壘放,通風晾干,以備使用。

            泥磚制作,水土和泥,和好的泥,填入有底分格磚母(或一格,或兩格、三格),用瓦刀、木板或手掌蘸水抹平上部成形,翻轉倒扣于鋪有一層細沙的平地之上,小心提起磚母,泥磚便脫模完成。為了保證泥磚倒扣順利,四角方正,磚母要先浸水,沾一些細沙。一批泥磚晾干稍稍定形之后,細心一一撿起,間插壘放,繼續通風日曬,使其徹底干燥,以備使用。西北人平時所說的“胡墼”,大多是指這種泥磚。制作這種泥磚,西北人叫“拓胡墼”。這種泥磚,又是窯燒制磚之坯,又稱“磚坯、土坯”。

            土磚和泥磚,早見之于公元前三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烏魯克城。

            易華《夷夏先后說》說:“磚是人類建筑史上首項重大發明。西亞特別是兩河流域缺乏天然石頭,新石器時代幾乎與陶器同時發明了磚。生磚指磚坯(abode)、黏土磚(clay?brick)或泥磚(mud?brick),又稱日曬磚(sundried?brick),可追根溯源到近萬年前的西亞。制磚是蘇美爾人的重要日常工作,陽光充足的夏季第一個月稱之為磚月。”

            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人《吉爾伽美什史詩》說:“登上烏魯克城墻,繞墻轉一轉。仔細瞧瞧那臺基,好好看看那些磚,瞧瞧其磚是否爐火所煉。”看來,烏魯克城墻所用城磚,有“爐火所煉”和“非爐火所煉”的不同。《史詩》譯者拱玉書《注》說:“烏魯克位于兩河流域平原的南部,那里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自然風干的土坯(libittum),一般不用爐火燒。比較重要的建筑才使用燒磚(agurrum)。城墻的建造方式一般是內夯土,外包磚,不是全部磚砌。”

            古埃及人最初住在蘆葦房里,后來改用未經窯燒的泥磚(mud?bricks)建屋,甚至還用泥磚建造宮殿。《圣經·出埃及記》記載,“埃及人嚴嚴地使以色列人做工,使他們因做苦工覺得命苦,無論是和泥,是做磚,是做田間各樣的工,在一切的工上都嚴嚴地待他們”。

            古埃及壁畫里有當時奴隸取土、和泥、制磚、運輸的生動圖像。

            考古出土實物,有埃及人制作的泥磚,還有當時使用過的兩種磚母(brick?mold)。

            陜西周原考古發現,先周時期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邵嚴國《考古新發現——三千年前我國已生產使用磚瓦》說:“周原當時已采用泥坯。這種泥坯墻,很可能是在周原建筑中首先出現的。”

            公元前一千多年先周文化遺址發現的“泥坯”(土坯),似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美索不達米亞。

            干旱少雨的甘肅、新疆,廣泛使用土坯。至今河西走廊以及新疆依然可以看到許多用土坯、干打壘建筑的房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蘭州,筆者曾目睹干打壘筑墻,也曾見人打土坯。為掙一些工錢貼補家用,筆者那時也干過這活兒。現在知道,當時打的土坯,原來是遠西胡人蘇美爾人的發明,難怪西北人叫它“胡墼”。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17日?16版)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