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熱點:不斷強化制造強國的人才支撐
【專家點評】
作者:姚凱(復旦大學全球科創人才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必須充分發揮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支撐作用,構建與高質量制造業人才相匹配的培育體系,營造富有活力的人才生態,夯實制造業人才儲備基礎。
【資料圖】
當前,我國制造業從業人員規模龐大,人才要素供給水平有待提升。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來看,制造業就業人員在20個大類行業中位居第二,就業人口占比達18.1%。同時,我國制造業人才水平也在持續提升,技能人才規模穩步擴大。2021年底,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30%,包括高級工4700萬人、技師1000萬人、高級技師300萬人。
但是,隨著我國制造業逐步從中低端走向高端,人才缺口成為制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中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人,2025年將接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而且隨著企業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對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同時,高端制造業中新產業、新業態迅速發展,產生了新的人才缺口。以人工智能為例,《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白皮書》顯示,目前人工智能行業人才缺口高達500萬人,并且人才短缺將長期存在。
為此,應當在如下方向切實發力,不斷強化制造強國的人才支撐:
重視“新藍領”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智能制造、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生產模式,僅掌握單一技能的勞動者難以應對當前復雜多元的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可通過升級調整職業教育方向,拓寬和延展相關“新藍領”技能,暢通數字化、智能化人才成長通道。
著力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專業與市場的匹配度,在職業院校和應用型高校中探索實施“紫領人才”培養方案。所謂“紫領”,是“白領”+“藍領”+“金領”的融合,指掌握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既熟悉實際制造流程和生產實踐操作,又了解相應技術理論,兼具動手操作能力和管理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模式。調研發現,當前校企合作仍存在著形式化、表面化、短期化和離散化等問題,企業難以在人才培養中獲得直接利益,故出現較為普遍的“校熱企冷”現象。對此,院校可積極探索市場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人才培養的前瞻性改革,積極主動地對產業升級變化做出反應,著力克服教學滯后于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除了直接為企業提供人才,還可以為企業提供持續教育服務支持,建立定制化、精細化、專業化的人才全周期培養模式。同時,探索引入具有標桿效應、市場廣泛認可、跨領域、多技術融合的企業認證作為學生考核依據,提升學生評價的市場化水平和企業認可度。
暢通制造業人才發展通道。當前“工科理科化”現象已引起廣泛關注,用理論科學的方法解決工程問題、用理論人才的評價方法評價實踐人才的“錯位”現象是制約制造業人才發展的重要原因。鑒于此,應打破傳統、單一的“唯論文”式人才評價方式,完善“實驗+理論”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校企共同參與在校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在學校教學中積極引入企業課程,在企業實地開展“車間課堂”“工廠課堂”,通過實際的業務操作和學習互動消除企業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壁壘,讓學生了解真實的企業情況,也讓企業能夠更高效地選拔出適合的人才。根據人才成長規律,在大學教育中設置系統化、周期化、定制化的實務學習體系,從專業認知到實際操作,形成全面的校企課程體系,并通過實戰型實習打通人才和企業之間的通道。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李曉、張士英、蘇雁、周仕興、常河、王斯敏?光明日報見習記者?季雅寧)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7日?07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