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紅色“家底費”

            2023-05-14 05:57:16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資料圖】

            【文物故事】

            作者:崔鵬安

            新疆軍區某紅軍師史館里保存著一批特殊的“家底費”,雖然年代久遠,但歷屆黨委班子交接傳承,這批“家底費”儼然成為紅軍師作風的象征,它們就是從革命戰爭年代留存下來的2930塊銀元。

            1949年,解放蘭州的戰役異常激烈,成為紅軍師作戰史上最過硬、最光輝的一戰。該師某團四連的前身連隊作戰非常英勇,攻下蘭州后,全連僅剩4人。戰役結束后,團里將從敵人那里繳獲的100枚銀元分給新組建的四連。當時,團領導將銀元交到新四連官兵手中時一再囑咐:“四連不能丟啊!”新連長王立功牢牢記住團領導的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1932年,延川的紅軍繳獲敵人物資后,給每名干部發了一枚銀元零用。一次戰斗結束后,得知部隊急需大量藥品,同志們紛紛從懷里掏出帶有體溫的銀元交給組織。原來,這些銀元大家都沒有舍得花。聽了新連長的講述后,四連官兵異口同聲表示:“銀元要留到最需要的時候用!”最早的一批銀元就這樣被保存下來。

            后來,部隊在甘南剿匪,四連多次打先鋒,傷亡過半,其他連隊又不約而同地將節省下來的銀元送給四連。因為數量越來越多,連長王立功鄭重地將這些銀元交給了部隊,作為戰士們自發捐獻的一筆錢。捐獻的銀元也因此受到財務部門的格外重視,被單獨存放。

            進藏平叛時,官兵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跋山涉水,克服嚴寒、饑餓等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即便如此,依然沒有動用這些銀元,甚至還有同志們陸續將自己的銀元送到財務部門。后來,師歷經10余次換防,紅軍師前輩堅持一塊一塊把銀元節省下來,于是,這些銀元的數量逐漸增加到了2930塊。

            據紅軍師老前輩郭生亮回憶:1979年4月,師奉命從西藏移防新疆,作為分管后勤的領導,由他負責押運各類物資,其中就包括這2930塊銀元。這些銀元在“文革”期間放入庫房,長時間無人過問,直到清理拉運物資時才被郭生亮發現。老人家講,那個時候他覺得這些東西是公家的,是寶貝。于是就把銀元封存好,與其他物資一起押運到新疆。

            如今,這2930塊銀元是紅軍師的紅色“家底”。多年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條件如何改變,全師官兵始終以紅軍前輩為標桿,做到面對腐蝕沖擊不改本色、面對利益誘惑不失氣節、面對風險考驗不忘初衷,著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不斷打牢廉潔文化建設基礎,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到強軍興軍實踐中。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4日?07版)

            標簽:

            上一篇:世界快資訊丨何不關注生活方式醫學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