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新品慘敗,產線拆光、二代擱淺!消費者用行動說不:絕不為輕薄犧牲續航 今日熱訊
上市數月即遭“滑鐵盧”,生產線被“光速”拆除,下一代產品更是“發布擱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曾被寄予厚望、以極致纖薄機身挑戰物理極限的iPhone Air,在上市短短幾個月后就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失敗。
據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決定將原計劃于2026年秋季發布的第二代iPhone Air(代號V62)從產品路線圖中緊急移除,且未給出新的確切發布日期。
這一罕見舉動,不僅證實了初代機型銷量遠低于預期,更標志著蘋果試圖在產品線中開辟“第四賽道”的又一次探索正面臨擱淺的風險。
當極致的“薄”無法掩蓋性能和續航的“短板”時,消費者們毫不留情地用腳投了票。
生產線“光速”關停:市場遇冷,供應鏈集體“剎車”
曾以極致纖薄挑戰物理極限的iPhone Air,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已暫停其后續研發計劃。當“薄”的理念無法戰勝用戶對續航和性能的“實用”需求時,一場潰敗已在所難免。
市場對iPhone Air的冷淡反應,迅速傳導到了最敏感的供應鏈端,引發了一場“光速大撤退”。
多位直接了解情況的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初代iPhone Air的銷售表現“相當慘淡”,蘋果不得不對生產計劃進行斷崖式砍單,而代工廠的反應更是堪稱教科書級別的“求生欲”。
為iPhone Air代工的兩大巨頭中,立訊精密據稱已在10月底全面停產。而富士康更是拆除了幾乎所有的iPhone Air生產線,僅保留象征性的一條半,并預計將在11月底前徹底停工。這與他們為熱銷機型(如iPhone 17 Pro)配備數十條產線的盛況形成了強烈對比。
根據消費者情報研究合作伙伴(CIRP)的數據,今年9月,iPhone Air在所有iPhone機型銷量中的占比僅有3%,甚至不及去年被戲稱“湊數”的iPhone 16 Plus(4%),而同期的iPhone 17 Pro和Pro Max卻合計占據了21%的市場份額。
盡管知情人士表示,蘋果僅為iPhone Air分配了10%的制造產能,并將大部分產能留給了入門級iPhone和Pro系列,但其已生產的產品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未售出。iPhone Air在官方渠道和零售店中庫存充足、隨處可見,與其熱銷的Pro系列形成鮮明反差,這無疑是市場需求疲軟的“鐵證”。
致命拷問:超薄機身,到底犧牲了什么?
Air的失敗,核心在于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定價對標旗艦,配置卻在明顯妥協。
蘋果將營銷火力集中在5.6毫米的極致薄度和鈦金屬機身上,試圖營造一種“高奢”的感覺。然而,物理定律不容挑戰。為了將組件塞入如此纖薄的機身,蘋果在兩個消費者最關心的核心指標上做出了“致命”妥協:電池續航和攝像頭硬件。
評測人士普遍抱怨,iPhone Air的電池容量偏低(約為3000mAh),且僅配備單顆4800萬像素后置攝像頭,而非旗艦機標配的三攝系統,同時缺乏Pro級別的散熱能力。
此外,也有網友抱怨手機屏幕涂層質量不過關。
消費者面對一款定價接近Pro系列、卻在續航和拍照上明顯縮水的手機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更具性價比的標準版iPhone 17或功能更齊全的Pro機型。
分析師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用Pro級的價格,賣一個閹割版的體驗,用戶當然選擇‘要么買最便宜的標準版,要么直接上真正的Pro’!”
科技媒體The Verge資深編輯湯姆·沃倫(Tom Warren)評道,iPhone Air這個試圖在標準版iPhone和Plus系列間尋找平衡點的產品,反而暴露了自身定位的尷尬。
Air 2代未出先“砍”,蘋果意欲何為?
項目被緊急叫停,但這并不代表iPhone Air系列就此終結,反而給外界留下了巨大的懸念。
蘋果管理層已通知工程師和供應商,將下一代iPhone Air從2026年秋季的發布計劃中移除。 然而,知情人士透露,Air項目并未被徹底取消,部分工程師仍在繼續研發。 這或許意味著:“先停下來,回家好好反思!”
實際上,原計劃中的第二代iPhone Air正是為了彌補初代機型的缺陷,傳聞中的改進方向包括:
· 略微增加電池容量,以解決續航痛點。
· 引入均熱板散熱技術(已用于iPhone 17 Pro),以提升高負荷下的性能。
· 可能加入第二顆后置攝像頭(很可能是超廣角)。
顯然,蘋果自己也知道,光有“薄”沒用,必須也得“能打”。
如今在修正方案出爐前按下暫停鍵,表明蘋果正在進行一次成本核算:與其硬著頭皮推出二代,不如“壯士斷腕”,將產能和精力全部轉移到更賺錢的Pro系列和未來的折疊屏上去。不過,也有消息留下一絲希望:重塑后的iPhone Air最早可能在2027年春季,與標準版iPhone 18一同低調回歸。
手機圈的“薄情時代”結束了?為何沒人再為“超薄”買單?
從2020年嘗試屏幕更小但價格更低的iPhone Mini(因銷量慘淡在2022年停產),到隨后推出配置較低但屏幕更大的iPhone Plus(同樣因銷售緩慢而減產),蘋果一直未能成功在基礎版和Pro版之間開辟出一個能站穩腳跟的細分市場。
Mini是“變小”,Plus是“變大”,而Air則是“變薄”。但每一次嘗試都未能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滾石》雜志母公司Penske Media的產品經理帕克·奧托拉尼(Parker Ortolani)表示,iPhone Air的潰敗比mini和Plus更加徹底。
如果iPhone Air未來還想有一線生機,業內觀點認為:別再糾結那一毫米了,不如犧牲點薄度,把大電池和多攝模組給裝回去! 否則,這款“薄命”的Air,很快就會成為手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尷尬注腳”。
iPhone Air的黯然離場,不僅是蘋果的挫折,更是整個手機行業對“薄度迷戀”的一記當頭棒喝。
別以為遭遇滑鐵盧的只有蘋果一家,就連三星也頂不住了!據報道,這家韓國巨頭已經取消了自家的超薄Galaxy S26 Edge項目,原因正是前代產品市場反應過于冷淡。
來自韓國和印度的行業報告,描繪了一個現實的畫面:用戶可能會在YouTube上為“極簡設計”瘋狂點贊,但真要自掏腰包時,他們往往二話不說,沖向了更厚、電池更大、攝像頭配置更強的“實在派”手機!
這根本不是什么新鮮事,而是歷史的又一次輪回!還記得2015年左右那波“對薄度的癡迷”嗎?結果呢?我們得到了易彎曲的機身、隨時沒電的小電池和發燙的SoC。
現在,手機價格不菲,升級周期也越來越長。當你花費近萬元買一部旗艦機,你期待的是什么?是超長待機、是隨時流暢“開黑”不掉幀、是拍出質感大片!
單憑一個“薄”字,根本贏不了這場戰爭。
所以,一款只在厚度上獲勝,卻在電池續航和攝像頭質量這兩個“生命線”上全面潰敗的手機,就是在進行一場錯誤的、注定失敗的戰斗。(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