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速訊丨博物館藏古人“天問”,我們來回答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日月安屬,列星安陳?”2000多年前,屈原寫下《天問》,探問“天”的奧秘:是誰創造了宇宙?白天黑夜為什么交替變化?日月如何安放,星辰又怎么排列?
(相關資料圖)
2000多年后,“天問一號”登陸火星、“天宮”建造全面展開、“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樣本、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奔赴星辰大海……《天問》的問題,今天的中國人派出“天問”和它的小伙伴們去探尋答案。
其實,古人從來就對太空充滿了渴望,古籍與文物記錄著他們的夢想與現實。由中國青年報社、上海琦凰文化聯合中國航天文創共同出品的文化視頻節目《遇見館藏·太空季》,于“7·20人類月球日”上線。節目將目光投向浩瀚無垠的宇宙,以史為典,引史入今,去看那些幾千年前就被古人埋下的綺麗種子在今天結出了怎樣的碩果。
在時空交錯中,歲月沉淀,夢想成真。
飛天夢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遇見館藏·太空季》的嘉賓陣容十分豪華:空氣動力學專家楚龍飛、上海天文館展示規劃主設計師飛蘋果、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原工程師韓娜、“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賈陽、“北斗女神”徐穎、“火星叔叔”鄭永春……
楚龍飛是中國第一家私營航天公司的創辦者,他和古人一樣,都有一個“飛天”夢想。他說,在中國的古籍記載中,“飛天”不是一個人的事。
《山海經》中講到一個叫奇肱國的神奇部族:他們長著三只眼,只有一條手臂,卻極為機巧,擅長制造飛車,乘風遠行。春秋戰國時期,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花費3年時間,研制出一只木板做的會飛的機關鳥。這只機關鳥被稱為“木鷂”或“木鳶”,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
浪漫的古人還把對太空的想象裝飾于日常生活中。青年畫家趙震北介紹,中國古代重要建筑的室內天花板,通常會在正中做出向上凸起的穹隆狀裝飾,這種裝飾被稱為“藻井”。明代“天宮藻井”(收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記者注),古人把對天宮的想象記錄在了建筑中,抬頭仰望,就能看見諸神眾仙。
元末明初的陶成道,更是為飛天獻出了生命。他將47個自制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雙手舉著兩只大風箏,命人點火發射,然而,火箭不幸爆炸。“萬戶飛天”(陶成道曾用自己研制的火器幫助朱元璋建功立業,被封為萬戶——記者注)的故事,也是有史記載的第一起“航天事故”。
盡管古人的“飛天”技術尚欠成熟,但夢想還是要有,因為萬一實現了呢。2020年4月24日,中國正式公布行星探測任務“天問”。這一名字來源于屈原的長詩《天問》。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在火星留下中國印記。
看星星,古人是專業的
《遇見館藏·太空季》在籌備階段,團隊成員花了大量時間查詢相關資料,去博物館實地探訪,與文物和太空相關領域的專家交流。每一件藏品的選擇都經過深思熟慮,根據我國現在能實現、已實現的航天技術倒推,挑選相關文物,探尋古今的深度關聯。同時,節目中穿插的“小劇場”,讓知識褪下艱深的外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節目制作人馬奇說,節目在虛擬攝影棚中進行拍攝,主要出于視覺效果的考慮,“在實景攝影棚拍攝,畫面的縱深和樣式不太能貼合航天的主題以及人類對太空的暢想”。全新的拍攝方式也對節目組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很多在實景拍攝中不是問題的問題,為了能在虛擬攝影棚中達到想要的效果,都需要做多次嘗試”。比如比例問題,真人和場景之間,真人、道具與虛擬場景的定位,都要反復試驗。
通過這檔節目的拍攝,馬奇發現,航天科技是一門既尖端又接地氣的科學,“航天科技不一定在天上,有時候就在身邊”。比如,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自提供服務以來,已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等眾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事實上,看星星,古人也是專業的。被稱為“北斗姐姐”的北斗導航系統科學家徐穎告訴我們,古人通過天上的星星,辨別方向、知曉四時更迭。《鹖冠子·環流篇》有云:“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除了北斗,漢晉時期,船員們還注意到一些重要“方位星”位置恒定,可以用來在大海中判定方向和位置,這種方法叫“過洋牽星術”,用于記錄星星離海平面高度的“牽星板”(收藏于中國航海博物館——記者注),成為必不可少的測量工具。
從《禹跡圖》到“天地圖”,人類是不會停止發問的
在《遇見館藏·太空季》出品人黃鶯看來,“博物館”和“太空”,兩個領域看似相距甚遠,實則有著緊密的聯系,將這二者結合,能夠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路軌跡。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一點兒也不矛盾——比如,地圖的進化。
節目中的主持人介紹,古人稱地圖為“輿圖”,在沒有飛機、遙感數據與人造衛星的古代,地圖的測繪制方式十分樸素。有的采用“山川畫法”,就是田野作業、實地考察,將看到的地理信息繪制到圖上,“輿”本就是車輛的意思。
有的以作者位置為中心,以水路、道路等為基準,《清代京杭運河全圖》(收藏于國家測繪檔案資料館——記者注)就是作者坐上船后,把沿線的山川、城池一一畫出,《鄭和航海圖》也是如此。
第三種方法是“計里畫方”,即以統一尺寸的方形網格為單位,對測量出的地理信息進行固定比例的縮放,《禹跡圖》(中國現存最早的石刻地圖之一,兩塊原石分別保存在陜西西安碑林和江蘇鎮江焦山碑林——記者注)就采用這種方法;明代羅洪先還創造了地圖符號體系,而之前大多數的地圖是有啥畫啥,非常實誠。
如今,中國建立了“天地圖”網站,所有人登錄網站,就可以看到全球范圍1:100萬矢量數據和500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覆蓋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的0.6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數據。這些數據以矢量、影像、三維等3種模式展現,可漫游、能縮放,為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斗轉星移,時光如梭;無垠蒼穹,問天一夢。今人的航天科技回答了古人的提問,但人類的好奇心不會停止,還在繼續發問。正如節目中所說:“人類是不會停止發問的,失去了好奇心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 記者 蔣肖斌
標簽: 屏幕截圖
- 01 今日聚焦!京津冀等北方10余省份降雨將至 速看雨水進程圖!南方高溫熱浪到底何時結束
- 02 環球新動態:文明之美看東方|當“海昏侯”遇見“兵馬俑”秦漢文明如何“隔空”對話
- 03 全球快報:江西省國資委回應國企員工炫耀一事:已責成涉事國企了解核實
- 04 微頭條丨日本發現該國首例猴痘確診病例
- 05 【世界新要聞】又一高校招13名韓國博士?最新消息
- 06 全球短訊!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擬于8月竄訪臺灣 外交部嚴詞回應
- 07 今日訊!唐山學院聲明:不存在網傳的“招生遇冷”情況
- 08 【天天新要聞】塞爾維亞貧鈾彈受害者起訴北約 檢測顯示受害者血液鈾含量超標數百倍
- 09 世界視點!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今日開幕
- 010 世界速訊:廣東廣州發布高溫紅色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