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今頭條!猴子,往哪兒跑
7月,日本山口市,政府雇了一個特別小組,要緝拿一個在10天內傷了17人的慣犯。
這個慣犯是一只身高半米的獼猴,它喜歡從背后偷襲,抓住人的腿。攻擊對象既包括小嬰兒,也包括老年人。有人被它抓傷,有人被它咬傷。
為了抓住那只猴,特別小組設置了天羅地網,設置食物陷阱、組織巡邏隊、給附近居民分發警告傳單,還給巡邏隊員配備麻醉槍。終于,7月26日,那只半米高獼猴被緝捕歸案,作為罪魁禍首之一,被執行安樂死。
(相關資料圖)
附近居民說,在當地,還有其他獼猴也在攻擊人類,這是極其罕見的情況。截至7月28日,至少58人受傷。日本一個動物專家對媒體說,野猴攻擊人類,很可能與自然棲息地減少、野猴數量變多有關。
這種情況同樣發生在印度。7月15日,印度北方邦一群猴子搶走一名4個月大的男嬰,并將男嬰從三樓扔下,男嬰當場死亡。印度靈長類動物學家曾分析,當地大規??撤ド趾螅锶旱臈⒌乇黄茐模ナ澄锖途铀坏貌幌蛉祟惥奂剡w徙。
去年10月,南京一頭50斤的野豬闖入奶茶店,直到出動了4輛警車、打了4劑麻醉針,人們才將它摁住。去年春天,云南西雙版納一群大象,一路向北游蕩,它們踏上柏油馬路,逛了鄉村,最后到省會昆明走了一遭。這一路上,還多次出現過“象進人退”的情形。
現代人印象里那些距離遙遠的野獸,會出其不意地闖入生活。這提醒我們,如今人類與野獸或許再也不是涇渭分明、互不侵犯的關系。
曾有學者調研發現,貴陽的云巖區、南明區是野生動物擾民頻率較高發的區域。打擾居民生活的物種,有獼猴、蛇、鱷龜。這兩個老城區早年建設住宅、修橋修路,都打破了原先野生動物集中連片的棲息地。
從長遠看,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完整性,是減少人獸沖突一個的手段。近幾年,生物學家調研發現,因為保護大熊貓,生活在大熊貓棲息地的其他物種,也因此得到保護,比如灰冠鴉雀、黑熊。
保護棲息地的完整性,讓人類與野生動物在空間上分離,避免生活空間重疊:你過你的日子,我待在我的窩,誰也不打擾誰。西雙版納曾在遠離村寨的地方建立食物基地,吸引亞洲象到遠離人群的地方取食,降低人象相遇的概率。
這是一個從根本上避免沖突的好方法,只不過,它需要人力、資金,還有時間。目前避免人象相遇一個有效的實時措施是,依靠監測員、無人機全天候的監測,為居民們預警野象所在的位置;普洱市一家小學,甚至根據亞洲象活動規律,在校園周圍安裝防護欄。
當前人獸沖突較為常見的情況是:當野生動物擾民后,我們拿出對應的防御手段。
各地的防御方法有很多:有人用狗來驅趕野生動物;也有人將“肇事者”麻醉后轉移到離農田、牧場更遠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長期監測動物種群數量,每年捕殺一定數量的肇事動物,讓該種群數量保持穩定。
我們選擇交手的方式,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對這群對手了解的深度。但一些和人類打了數十年交道的野生動物,我們依然不足夠了解它們。
為了對付頻繁到訪城市和農村的野豬,2021年我國14個省份成立了“防控危害綜合試點”。但在中國,究竟有多少只野豬?專家們預估的數字都不太相同。連數字都很難摸清楚,更別提讓它們乖乖地被馴服了。
云南一條高速公路特意為野象修建了專用通道,還在架橋時,將橋的高度提高了8-15米,方便野象通過。但野象依然跨過護欄,直接走到高速公路上散步。你看,人類希望野獸們按照自己規劃的路線走,結果,人家偏不這樣。
好在,野生動物造成損害后,一些地方會給居民經濟補償。三江源國家公園實施了野生動植物損害賠償項目,以減少牧民的經濟損失,提高牧民對野生動物的包容度,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設立了野生動物肇事公共責任險。
這是人獸沖突管理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或許以后,當見到獼猴襲人時,我們除了高喊“猴子,往哪跑”,還能用經濟、精神補償等方式,托住負傷的人。
- 01 “十四五”時期 遼寧技能人才總量達到565萬人足企業對技能人才需求
- 02 總投資138.7億元!遼陽弓長嶺區釋放投資機會超百億元
- 03 環球頭條:上海昨日無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
- 04 環球最資訊丨海關總署:暫停臺灣地區柑橘類水果和冰鮮白帶魚、凍竹莢魚輸入大陸
- 05 新動態:山東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3例 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6例
- 06 【環球熱聞】透過“站著說話不腰疼”檢討席 看到了什么
- 07 【聚看點】街拍流行 不是“想拍就能拍”
- 08 全球觀速訊丨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就佩洛西竄訪臺灣發表談話
- 09 今日播報!走出鄉鎮 回到鄉鎮
- 010 環球快訊:教育部將遴選首批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