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環球即時:青春力量點亮社會特殊群體生活之光

            2022-12-13 08:57:04來源:中國青年報

            “回到20世紀90年代來一場懷舊穿越之旅”“棉花豐收季”“五感體驗活動”“生活博物館”……在上海市第四福利院,住院老人的生活豐富多彩,這離不開一群年輕人的用心和創意。


            (相關資料圖)

            今年秋季,福利院的“耕讀傳家”農耕文化項目迎來了第一個“棉花豐收季”。這些棉花是福利院的老人帶著年輕的工作人員共同種植的。

            福利院社工部主任蔣小娟說:“棉花是上海松江最有名的經濟作物,很多老人在年輕時從事農業生產,對棉花很熟悉,而且認知癥老人的遠期記憶比較好,因此我們設計了這個活動,希望老人能夠獲得慰藉。果然,第一波棉花采摘的時候,老人們呵護的眼神和收獲的自豪感讓我們很感動。”

            最近,福利院還創立了“生活博物館”,用于收集老人們的生活故事。“我們通過口述訪談的方式,記錄了他們很多有意思的經歷,包括婚姻、家庭、農業生產中的故事。這有助于提升老人們的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讓他們感受到在這里,自己的力量能夠被看見。”蔣小娟說。

            上海市第四福利院黨支部書記、副院長沈翠翠告訴記者,福利院35歲以下的年輕員工占六成左右,黨組織通過“傳幫帶”機制,激勵年輕員工快速成長,帶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養老行業除了照顧老人們吃喝拉撒外,現在更關注他們的心理、更注重人文關懷。我們為年輕人提供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讓他們在養老行業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也能提高福利院的整體服務水平。”沈翠翠說。

            蔣小娟就是一名迅速成長起來的90后。進入福利院工作4年來,她開發的“老人專屬游戲包”等項目頗受好評,一些精品課程被推廣到上海其他養老機構。她獲得了“上海市優秀老年社會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護理部干事張昕怡也是一名90后青年,今年福利院封閉管理期間,她和同事全天候待在院內,“我們和老人的交流增加了,更像是一種雙向的心理慰藉,對老人的照顧從生理、醫療、心理等方面全面展開,并且會根據他們晚年生活的不同需求,去做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推出創新做法”。

            最近,福利院總結工作經驗,針對半臥床的失能老人開發的“失能排泄安舒板”,正在申請專利。張昕怡說,護理員每天要照顧老人生活中的相關環節,如果總是全程在旁看護,一方面增加了工作量,另一方面老人也會覺得尷尬。于是,福利院護理部與康復科合作,根據人體工學研制了這件設備,能夠提升使用者舒適度、減少風險、保護隱私,“老人使用后反饋都挺不錯”。

            80后青年黃惠珍從事精神障礙患者的醫療護理工作已有10余年。從衛校畢業時,她沒想到自己要照顧的是一群特殊的病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和扶養人,以及低保、因病致貧家庭等特殊困難群體中的精神障礙患者。

            黃惠珍供職的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衛生中心既是二級精神衛生專科醫療機構,也是為困難精神障礙患者提供托底保障的福利機構。這里收治了330多名不同年齡段的休養員,其中多數人患有精神分裂癥,有人從剛成年時來到這里,已在此生活了數十年。

            要照顧好這些休養員,護士的責任和壓力比在綜合性醫院工作更大:至少每小時巡視病房1次,做到防沖動、防消極、防走失,時刻關注患者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疾病等。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黃惠珍很快熟悉了所在病區的運作模式和數十名患者的床號、姓名和長相。現在,她作為護理部主任,也會這樣要求新入職的護士,并在工作考核中隨機抽查。黃惠珍解釋說:“因為有的患者沒有主訴或者主訴不清,但我們的治療、發藥和各種活動必須精確。”

            “無論去到哪個單位,醫護人員都是為人民健康事業奮斗。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了‘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包括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這對我們的工作很有引領性。”黃惠珍說。

            5年前,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85后青年林培毅,從福建省一家綜合性醫院調來這里工作。他剛來就發現,這里的患者除了能得到最基礎的醫療護理、生活照料外,還能參與各種娛樂康復活動,“雖然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較弱,但有了院內豐富的支持保障體系,在精神癥狀得到有效控制時,他們對住院生活還是感到非常滿意的”。

            在林培毅看來,黨的二十大精神對于民政醫務工作者來說,最主要的實踐立足點就是全心全意開展“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今年,他聯合康復社工部、護理部為一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開展“點亮微心愿”活動,花費很多心思聯系到患者最想見到的養父,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勸他前來參加家屬俱樂部活動。得到養父的看望之后,該患者的情緒明顯好轉,病情較為穩定。

            林培毅說:“雖然醫學診療是對抗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每名患者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輔助的康復手段也非常重要。這是我們在精神科傳統治療的基礎上,推出多種非藥物治療康復項目的目的和意義。”

            近年來,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衛生中心不斷守正創新,以更先進、更科學的方式照顧好患者,通過開展健康教育,設立了社會工作崗位,把社工理念和跨學科合作融入慢性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護理中;護理人員發明了安全保護帶、防壓瘡枕等能更好地服務患者的工具,并申請了專利。目前,正在推進的“幸福里”心靈療愈中心項目,計劃將職工之家空間與患者共用,讓患者能參加更多職業康復、心靈療養、藝術體驗等活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 黨員示范崗 文字圖片 包裝袋/盒 廣告海報宣傳畫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