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今亮點!青春守衛卡昝河谷
在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阿拉套山深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八團卡昝河邊防民兵哨所已經靜靜守護了61年。民兵哨所和卡昝河邊境警務站合署辦公,建立黨政軍警兵民協調聯動機制,守護著33公里邊境線。
卡昝,哈薩克語意為“鍋底”。卡昝河谷沒有一年四季之分,氣溫常年在-30℃至10℃之間,冬季常有風吹雪惡劣天氣發生。當地人形容這里,“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飄,一年四季風,天天穿棉襖”。
2020年7月,剛來到卡昝河邊境警務站的許遙遠干什么都提不起勁兒。看出許遙遠對未來的迷茫,在警務站工作6年的阿思里別克花了3天時間帶他認識哨所。
(資料圖片)
第一天,去看戍邊人的四代哨所。
從地面向下挖一人高的深坑,鋪上秸稈和羊毛氈,就是第一代哨所;第二代營房用石頭壘成;第三代是彩鋼板搭建的簡易平房。
阿思里別克給許遙遠分享了自己第一天來平房上班時的故事:2015年,平房被一場風雪掩埋,一行人足足鏟了3天雪才進了屋。沒有電,肉就放在門口的雪堆里,沒想到第二天就被野狗叼走了。
看著眼前嶄新的第四代哨所,許遙遠意識到,“與老一輩相比,現在的條件太好了”。二層小樓面積800余平方米,不僅有暖氣等設施,還有健身房、醫務室、學習室等,日常需要的補給用1個多小時就能送到。
第二天去巡邊。巡邏途經的許多路段車輛無法通行,只能騎馬或步行。徒步爬第一座山時,許遙遠就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站在山頂,望著層層疊疊的群山,他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阿思里別克早已將33公里邊境線周圍的溝溝坎坎走遍了,他熟悉每一條溝壑、每一座土包,被牧民稱為“活地圖”和“移動110”。
第三天,他們去最遠的牧民阿斯爾家走訪。一進屋,阿斯爾就“埋怨”了起來:“每次遇到麻煩打電話,你們總是第一時間幫忙處理,可我把奶茶燒好了,你們卻著急走了,今天一定要好好坐著喝一碗奶茶!”阿思里別克一邊笑著點頭,一邊小聲地叮囑許遙遠:“牧民準備好的奶茶一定要喝,要不他們會生氣的!”
“在卡昝河,我們不僅要把邊境線守好,還要把牧民的心守好!”被阿思里別克樸實的話語震撼,許遙遠的心終于安定下來了。阿思里別克成了許遙遠的師傅和榜樣。為了便于和牧民日常交流,許遙遠開始學習哈薩克語。3年多來,牧民駕車被困河溝、牧民在轉場過程中急缺生活用品和藥品……越來越多的牧民當遇到燃眉之急時,開始給許遙遠打電話尋求幫助。
與阿思里別克和許遙遠相伴的,還有八十八團的民兵們。卡昝河邊防民兵哨所又稱“西部民兵第一哨”,平日里,八十八團的民兵和民警一起參與邊境巡邏。八十八團綜治中心副主任魏明鋒說,從地圖上看,哨所的責任區只不過是3條溝,但每一條都是通往山口邊界線的必經之路,必須嚴防死守。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一座氈房就是一座哨所,一個民兵就是一個戰士。
護邊員賀多喜堅守牧區一線25年,曾為26名牧民子女墊付學費,給牧工借款累計8萬余元。他經常接送牧民子女上下山,牧區山路崎嶇,騎壞了5輛摩托車,被卡昝河牧區的牧工親切地稱作“扎恩多斯”(哈薩克語,意思是好朋友)。行走在大山里、羊群里,賀多喜從青年邁入中年、老年,他用一輩子守衛著卡昝河谷。
61年來,小小的民兵哨所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里的護邊員熟悉民情邊情,堪稱戍邊“千里眼”“順風耳”,他們定期開展邊境清山踏查、紅藍對抗演練、體能力量提升等科目訓練;解決牧民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每年協助牧民轉運牲畜6萬余頭;護邊員巡邏累計100多萬公里,可以繞赤道25圈。在民警和護邊員的戍邊故事感召下,近年來,八十八團近百名黨員干部先后主動請纓到邊境一線值守巡邏、參與邊境防控。
標簽:
- 01 世界觀點:【國際漫評】國會山圍獵
- 02 渤海油田2022年新增油氣探明儲量創歷史新高
- 03 觀天下!售33.50萬元起 2023款坦克500正式上市
- 04 焦點信息:同臺競技展現最高服務水準 全國總工會等四部門舉辦全國星級飯店從業人員服務技能競賽
- 05 全球快訊:五星健康!鐘南山院士為東風風神皓極頒獎
- 06 熱議:Honda正式發布新一代“智導互聯Honda CONNECT 4.0”
- 07 熱門:勞動者權益小課堂 | 工休期間外出抽煙被撞傷,算工傷嗎?
- 08 奇瑞螞蟻“兄弟”力負萬鈞,挑戰極限抗壓
- 09 環球熱頭條丨從教室到綠茵場,捷豹路虎用9年時間詮釋了筑夢力量
- 010 資訊|高原桃花正艷 與哈弗H9共赴林芝絕美春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