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職詐騙瞄準大學生 如何防范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吳欣宇 譚思靜
(資料圖片)
以為動動手指刷單就能獲得高額傭金,結果墊付后反被拉黑;以為是高薪“話務員”,沒想到竟成為詐騙團伙的“幫兇”……如今,誘導大學生從事非法兼職的套路可謂是越來越深。大學生一旦“中招”,輕則被騙錢“炸號”,嚴重的甚至會涉嫌犯罪。
今年全國兩會上,最高檢工作報告顯示,從2018年到2022年,起訴非法買賣電話卡和銀行卡、幫助提款轉賬等犯罪從5年前的137人增至13萬人。從起訴人員年齡來看,據最高檢2022年數據,30歲以下的占64.8%,18歲至22歲的占23.7%,年輕化趨勢明顯。
大學生在尋找兼職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什么?高校和司法機關又該如何做好防范工作,為學生們筑起反詐的“防火墻”?
如何辨別一份兼職是否靠譜
“受不受騙和學歷高低是沒有必然聯系的,這取決于個人的社會經驗、防范意識等。”中國政法大學網絡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懷勝表示,這種以兼職為誘導的詐騙手段之所以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主要是利用了他們3個方面的社會特點:一是急于求成、迫切地想要實現經濟獨立的心理;二是缺乏社會經驗,對各類網絡信息的分辨能力相對較弱;三是被詐騙后,對一些合理的救濟手段缺乏了解,或者礙于面子不愿聲張。因此,從整體上來說,大學生是一個比較容易受騙的群體,犯罪分子也因此開發了一系列針對大學生的騙術。“所以,對于這種針對大學生的兼職詐騙陷阱,還是要防患于未然,做好事前預防。”
大學生在假期尋找兼職的時候,怎么做才能防范陷阱?李懷勝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盡量通過一些正規的渠道尋找兼職,包括正規的招聘網站、合法注冊的公司平臺等。
其次,警惕非法費用的陷阱。對于在工作之前要求繳納中介費、培訓費,向求職者收取押金、服裝費、風險金、報名費等費用的行為,要保持高度警惕。
第三,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明白多少付出就會有多少回報,勞動與報酬是要匹配的。那些工作簡單輕松、沒有太高的能力要求、回報又高的兼職,很多都是以賺錢為幌子的騙局。
最后,要防范傳銷陷阱,不管是尋找兼職還是畢業求職,都要對這種傳銷騙局保持高度警惕。比如,要求面試實習一體化的,讓面試者直接帶行李前往,面試地點又比較偏僻的,基本不招本地人的,向求職者打聽家庭狀況的,或者是沒有明確面試地點,指定面試者到某地派人來接的,在實際工作中,不討論公司業務,也不考察面試者專業技能等,這些都符合傳銷騙局的特征,要保持高度警惕。
在通過網絡找到兼職后,確定意向之前,最好提前實地考察一下,并盡量與用人單位簽署合法、正規的兼職協議。
“做到這些不能保證一定不會被騙,但能夠很大程度降低被騙的幾率。”李懷勝表示。
高校應把事前預警、事中干預和事后救助更好地整合起來
近年來,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防范電信詐騙犯罪“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學校、進企業”的“五進”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反詐宣傳,對于加強大學生的防范意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現在學校、公安、家長及其所在社區之間的聯動還是不夠,沒有把家長這塊的力量很好地動員起來。在很多情況下,家長對孩子的動向更了解。”李懷勝說。
“大學是學生成長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對大學生的反詐宣傳,應該納入大學‘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系之中,把它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樹立正確價值觀以及增長社會經驗的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平臺。”他表示。
李懷勝還建議,高校應當把反詐的宣傳教育、事前預警、事中干預以及被騙后經濟和心理等方面的救助工作更好地整合起來,作為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事中干預階段,學校對于大學生的兼職情況,需要有一定的跟蹤了解,不能說完全不知情。
當大學生遭遇詐騙后,高校也應該積極幫助大學生去維權。“有的時候他們不是不知道怎么去維權,只是覺得自己被騙了很沒面子,還有的害怕受到家長的責備,所以不去報警。”針對這種情況,李懷勝建議學校也要建立心理疏導的渠道,尤其針對經濟壓力比較大的學生,應給予心理方面的格外關注,必要時給予一些經濟上的救助,防止發生被騙之后的二次傷害。
“現在高校大學生被騙已經不是一個少見的事情了,需要引起重視。”他表示,高校作為全民反詐宣傳格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和學生家長、所在社區以及司法機關形成一個很好的聯動,形成合力。
今年6月,中央宣傳部、公安部聯合啟動“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按照全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要求,緊密結合貫徹落實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和中辦國辦《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通過深入貫徹落實“五進”活動,不斷提升群眾防騙意識,著力構建立足社區、覆蓋全社會的反詐宣傳體系。
李懷勝建議,也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大學生是反詐的宣傳對象,同時也是參與反詐宣傳的重要力量,要激發大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反詐宣傳,“參與反詐宣傳活動的過程,對大學生自己也是一個教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