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社會 > > 正文

            劉莉:給冬奧健兒披上國產“戰衣”

            2022-06-20 09:19:10來源:

            日前,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單揭曉,北京服裝學院服裝科技研究院院長、教授劉莉名列其中。

            在備戰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以下簡稱北京冬奧會)期間,這位長發飄飄、美麗優雅的女性,帶領團隊成員為9支參賽國家隊運動員研制了比賽服。

            從時裝秀場轉戰冰雪運動場

            2018年末,劉莉接到了一項特別的任務——為即將參加2019年花樣滑冰世界錦標賽的中國運動員隋文靜和韓聰定制比賽服裝。

            這是劉莉團隊第一次為冰雪運動員設計比賽服。起初,她覺得只要把衣服設計漂亮就行了,但深入了解后發現并非如此。“冰雪運動比賽服有很多門道兒。比賽專用服裝必須滿足運動員做大量高難度動作的要求,所以衣服質量要輕、面料要有彈性,做到這些后才能考慮裝飾效果。”她說。

            劉莉邊做邊摸索,她帶著團隊成員加班加點,在3周內就為兩位運動員定制了6套衣服。令人驚喜的是,隋文靜和韓聰穿著劉莉團隊定制的衣服在比賽中獲得冠軍。“第一次接觸冰雪運動比賽服研制工作,就能幫助運動員取得好成績,我們非常高興!”劉莉難掩激動。

            那次比賽后,劉莉開始把目光從華麗的時裝秀場轉到冰雪運動的賽場。國內頂尖運動員是她理想的模特,虎超龍驤的賽場成為她的新“秀場”。

            “相比時裝走秀的華麗,給運動員研發比賽服更具有挑戰性,同時也能借此進行科普,讓更多人了解到比賽服裝、裝備的重要性。而且,有機會讓頂尖運動員成為我的模特,我感到非常幸運和自豪。”劉莉說。

            了解得越多,劉莉對冰雪運動比賽服的認識和思考就越深。“運動員取得好成績,超過95%是源于運動員自身的能力,但衣服和裝備起碼不能拖后腿。在頂尖選手的比拼中,0.01秒就可以決定一塊獎牌的歸屬。而為了實現這0.01秒的超越,我們就要通過科技助力把服裝和裝備做到極致。”她說。

            長期以來,我國冰雪運動健兒穿的都是國外品牌的比賽服。劉莉和團隊成員通過調研發現,國外提供的比賽服有些不適合中國運動員。

            于是,她開始琢磨為更多從事冰雪運動的健兒們設計比賽服,并于2019年成功申請到了科技部的項目支持。

            定下“快、護、暖、美”四個目標

            備戰北京冬奧會期間,劉莉作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冬季運動與訓練比賽高性能服裝研發關鍵技術》總負責人,帶領項目組10個單位,集結全行業優質資源,攻克難關。根據要求,她瞄準我國冰雪運動中的重點優勢項目,開始為短道速滑、大道速滑、花樣滑冰等有望爭奪金牌的項目制作比賽服裝。

            完成如此龐大的項目,要從何處開始?

            以2002年美國鹽湖城冬奧會為起點,劉莉團隊分析了歷屆冬奧會、世界杯相應項目獎牌選手比賽服,畫出結構圖、找出細節特征,并且搜羅了不少冰雪運動員穿過的參賽服。

            他們把這些比賽服拿到實驗室,一件件對其進行測試、分析,尋找藏在衣服里的奧秘。其中,一件外國某知名運動品牌的比賽服是十幾年前做的,可能存在老化,但在減阻性能等方面依然有著優異的表現,這讓劉莉覺得很不可思議。

            在充分調研后,劉莉為自主設計冰雪運動比賽服定下了“快、護、暖、美”四個關鍵技術目標。具體來說,就是要降低速度滑冰比賽服的阻力,要讓冰刀劃不破短道速滑比賽服的面料,要讓冬奧會參賽服具有較高的保暖性能,要讓花樣滑冰運動員的“戰袍”在方便運動員完成高難度動作的同時展現美感……

            為了滿足比賽要求,劉莉團隊定下減阻5%的目標。但其實她心里也沒底,不知道能不能完成。

            “必須從源頭搞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趕超。”劉莉說,從理論創新到織出新面料,從增加彈性到尋找有利于減阻的機理結構……這些工作都是由國內科學家主導完成的。

            在設計短道速滑比賽服時,劉莉和團隊成員在工藝上創新地采用了3D打印、膠印或激光雕刻等方式,研發出了系列凹坑型的肌理結構減阻功能面料,使短道速滑項目比賽服的阻力下降了10%。

            服裝設計好后,還要拿到風洞中進行測試篩選。這些服裝的風洞測試量超過1000個小時,而劉莉及其團隊成員在風洞中待的時間則是這個數字的兩三倍。

            說起自己的團隊,劉莉直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他們的付出”。

            這支由30多人組成的團隊中,大部分是女孩。“現在的女孩韌性更強、更能吃苦,綜合素質也更高。在風洞中測試時,她們陪我熬到凌晨三四點,累了就躺在桌子上或地上休息,吃飯基本上靠泡面、小零食湊合,毫無怨言。”劉莉說。

            比賽服做好后要給運動員們試穿,再根據他們的反饋進行調整。劉莉的學生吳妍回憶道,為了解運動員的身體情況、對服裝的需求和試穿感受,劉莉常開車6到7個小時從北京市區趕到位于河北的訓練基地,兩個月完成了400多名國家運動員的三維數據采集。

            劉莉回憶道,我國速度滑冰運動員高亭宇的比賽服從模型設計到面料制造,團隊對比了56種服裝結構,單是帽型就做了21種。

            讓劉莉感到欣慰的是,2021年9月,高亭宇穿著她和團隊成員研制的比賽服,在速度滑冰“中國杯”世界500米速滑比賽中以33秒83打破了個人紀錄,并創造了國內最好成績。

            開始為國家游泳隊研制比賽服

            作為項目負責人,劉莉說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創新”,而她自己也是踐行者。

            在花樣滑冰比賽服裝設計中,劉莉創新性地融入了中國水墨元素和蘇繡技法,展現了中國文化與民族底蘊,獲得了運動員們的肯定。

            科研之外,劉莉也將創新的理念傳遞給了學生。作為老師,劉莉十分尊重學生的想法,為學生們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從不獨斷專行。

            劉莉的博士生王蘭敏說:“有時候,由于我們年輕、知識面窄,想法或許不夠成熟,但老師不會打擊我們。她總是強調要獨立思考,鼓勵我們不斷創新,還會把很多她學到的新知識分享給我們。”

            除此之外,劉莉還在潛移默化中教導學生如何面對壓力、處理突發事件。

            劉莉的研究生李依萌回憶道,在為北京冬奧會設計花樣滑冰比賽服期間,由于訓練強度突然增大、臨近比賽心理壓力倍增等原因,運動員的體重和體型發生了明顯變化,但此時比賽近在咫尺,他們設計的比賽服裝也已全部裝飾完成。

            “如果在原有基礎上調整衣服,時間太緊張,任務難度太大了!”李依萌說。

            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劉莉快速響應。她表示,一定要讓運動員的服裝合體、舒適,不能影響運動員的發揮。為此,她調動了幾乎一切可以運用的資源,從聯系工廠緊急重新印花到聯系蘇繡老師刺繡,再到后期制作與裝飾,她帶領團隊成員不分晝夜地為運動員們重新制出了符合運動員最新體型的比賽服,得到了教練與運動員們的高度認可。

            如今,回憶起備戰北京冬奧會的點滴,劉莉感慨萬千。“這是一場艱辛且收獲巨大的旅程。”她說,她和團隊成員肩負使命感與時間賽跑,這種壓力直到北京冬奧會結束才稍稍得到釋放。

            不過,就像部分運動員已開始為下屆奧運會做準備,劉莉也已出發。前段時間,她接到了為夏季奧運會設計比賽服裝的任務——給國家游泳隊研制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戰袍”。

            “繼續研發,不斷精進。”劉莉希望,我國早日擁有完全自主研發比賽服的能力,她期待將來某一天,一提到中國研制的比賽服,人們都豎起大拇指。

            本報記者 代小佩
            【編輯:田博群】

            標簽:

            上一篇:網絡招聘暗坑連連 高校畢業生就業需防備招聘培訓陷阱
            下一篇:懷舊不只有傷感,還有你想不到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