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資訊:但替河山添彩色——觀吳作人藝術館系列展有感

            2022-07-17 07:35:01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藝境觀象】

            作者:倪熊(蘇州市美術家協會理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相關資料圖)

            吳作人藝術館坐落于姑蘇老城區的定慧寺巷雙塔塔園西側,我對它的興趣不僅在于古巷里見證了城市滄桑變遷的老石板路,晨暉夕照之下豁然眼前、熠熠生輝的千年雙塔,周邊古跡密布的粉墻黛瓦,更在于近年來連續多次圍繞“但替河山添彩色”這一主題在這里舉辦的一場場別具一格的系列展覽,成為人們不可錯過的一道亮麗的藝術風景。

            建佛子嶺水庫(之一)(水彩畫)蕭淑芳

            2017年舉辦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吳作人、蕭淑芳《佛子嶺水庫》研究展”,或許可以說是一場無意邂逅。吳作人的油畫作品《佛子嶺水庫》參加了1955年第二屆全國美展,并分別于1955年和1956年作為宣傳畫兩次單獨出版發行。展覽以此為主題,并將相關資料研究進行集中呈現。新中國成立之初,淮河流域的常年水患給豫、蘇、魯、皖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極大危害。被譽為“新中國第一壩”的佛子嶺水庫成為綜合防洪、灌溉、發電、航運等功能的治淮第一骨干工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正值盛年的吳作人經常下基層采風,佛子嶺水庫是他去的第一站。在這里,他攜夫人蕭淑芳熱情洋溢地畫了大量速寫并創作了多幅油畫。

            2018年,“此身猶未出蘇州——吳作人與蘇州研究展”的舉辦恰逢吳作人誕辰110周年?!皡鞘霞绎L”對其藝術和人生影響深遠,其與蘇州文化界頻繁密切的交往以及幾次三番回鄉的各種創作通過展覽生動呈現,細細梳理了他與故土蘇州的不解之緣。

            黃河三門峽·中流砥柱(油畫)吳作人

            2019年舉辦的“但替河山添彩色——吳作人《黃河三門峽》研究展”,是和第一回展覽異曲同工的姊妹篇,都是以滴水映輝、以微見著的方式,對吳作人那些以反映新中國成立初期建設成就和人民新貌為題材的代表作品,進行深入解析。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是開天辟地的工程,具有里程碑意義。吳作人兩次赴河南水利工地考察,雄偉的景色和改造山河的宏圖讓他心潮澎湃,作畫賦詩撰文,其中兩幅油畫代表作品和四幅速寫作品現收藏于中國美術館。

            黃河三門峽大壩(之二)(油畫)吳作人

            “藝奪天工——吳作人中國畫金魚作品研究展”在2020年別出心裁地大做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小題,深入淺出地將中國畫通過同一題材展現一類技巧、一種風格流派的學術研究課題演繹得通俗易懂,讓人喜聞樂見。展覽不僅標新立異地引入了中國金魚的科普簡介,又慧眼獨具地呈現了中國近現代中國畫金魚題材創作掇英,與吳作人在半個世紀里不同時期創作的42件金魚題材作品同時展示,在比較中回顧了吳作人對于該題材創作的心路歷程及藝術成就。

            池趣(中國畫)吳作人

            2021年的“但替河山添彩色——1961年吳作人東北旅行寫生研究展”,與其說是余音裊裊,毋寧說是遙相呼應。1961年夏天,吳作人、蕭淑芳、郁風等人組成了當年中國美協組織的多路藝術家分赴祖國各地進行“旅行寫生”中的一支。歷時兩個多月,他們在美麗富饒的哈爾濱、伊春、牡丹江、長春等地采風寫生,收獲頗豐。返京后,吳作人在蕭淑芳的作品上即興題詩:“邊陲奇卉遍山生,風野霜寒志更貞。但替河山添彩色,不爭譜上百花名?!边@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補充:吳作人以其創作題材的日常所見和創作的平常狀態,彰顯了他的“藝為人生”思想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大漠行(中國畫)吳作人

            五年時間,五次連續地將吳作人的藝術實踐與成就進行研究展示,亦中亦西的主題交叉輪替,彼此之間形成的內在聯系隱隱印證了吳作人藝術創作始終圍繞的一條主線,即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一以貫之的現實主義藝術創作主張。吳作人積極努力地在油畫藝術的民族化與時代性和油畫藝術創作本體語言的表達上做出了具有典范意涵的成功探索。他以中國畫金魚題材作品的創新,把貌似游戲筆墨的“雕蟲小技”提升到“乘一總萬,舉要治繁”的藝術主張,為新時代傳統題材中國畫的發展指出了一條新路。對于全球化語境下的新時代中國美術,如何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如何把握好藝術與生活的關系,其現實性和當代性的價值意義不言而喻。

            云雨寒林(油畫)吳作人

            蘇州吳作人藝術館是以吳作人及其家屬的捐贈作品為基礎建立的。1989年,吳作人懷著對故鄉的深厚情感,將90件藝術作品無償捐贈給自己出生并居住達二十年之久的蘇州,作為長期陳列展覽。1993年,由知名建筑學家戴念慈設計,借鑒了徽派建筑風格,既古雅又現代的吳作人藝術館建造完工,與這個城市美術館、藝術館、紀念館整體格局組成以及展覽活動,一并成為城市發展與文化積淀的典型代表。

            從某種程度上說,吳作人藝術館做得極為出色的一點或許就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以一幅作品、一項專題、一場活動、一類題材、一次行程的有限資源和能力,精耕細作,小中見大,從而使得吳作人藝術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思想變化,以及作品解析、藝術闡述和深遠意義等諸多元素融匯于此,立體而豐滿,雖為滄海一粟,卻可窺見一斑。藝術作品和研究成果同時呈現,明白曉暢的可視內容構建起有效的感知,讓時代普遍的圖像記憶回歸到藝術系統的建立中來,以此表述記憶與立場,引發人們對社會擔當的思考,搖曳生姿,別開生面。

            或許吳作人藝術館正是通過以點串線、以線帶面的實踐思考,找到了一條符合自身定位的“破圈”發展之路,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為名人藝術館、美術館、紀念館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17日?09版)

            標簽:  

            上一篇:當前快播:歐陽修與宋代士大夫生活
            下一篇:全球觀熱點:競走女將奮力摘銅 中國飛人驚險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