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今頭條!大暑:于燥熱中取一方沉靜
【節氣里的韻味中國】
作者:劉夢
【資料圖】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蟬鳴聲聲中,我們迎來盛夏最后一個節氣:大暑。從字面上,便可以感知它的模樣:“暑”,天熱如煮,“大”,炎熱至極。正值三伏天,“濕熱交蒸”模式幾乎席卷全國,一年中最為炎熱的桑拿天跟隨大暑一起到來了。
此刻,萬物有自己迎接盛夏的節奏—
草木知暑。《管子》曰:“大暑至,萬物榮華。”天熱,雨水多,萬物感暑氣而奮發,在自然天地中各爭其時。草木知足地成長著,樂此不疲。現在正是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時節,你瞧,它們亭亭玉立、生機勃勃,趴伏在荷葉上面的青蛙,一跳,把浮萍砸出一個水圈,很快,浮萍就又圍攏了。如此藕花珠綴、意趣盎然的畫面,如何不叫人流連?
新華社發
百蟲知暑。大暑之日,“一候腐草為螢”。古人認為,螢火蟲乃腐草所變,是大暑迎接立秋的詩意之蟲。當夜幕流轉,疏云散去,樹梢間抑揚頓挫的蟬鳴聲終于安靜下來,螢火蟲隱隱出現,幽幽穿梭,帶來星河一般閃爍的點點光輝。大人靜靜觀賞,孩童輕羅小扇撲流螢,如此明快浪漫的夏夜如何不叫人難忘?
你我知暑。“大暑熱難當,知了叫不停。”暑熱難耐,人的心氣容易虧耗,近來新聞里也不時出現“熱射病”的報道。但很久以前,古人早已將生活智慧刻入自然時序,我們有那么多的方法乘涼避暑、怡然自樂:不論是“飲伏茶”“曬伏姜”,還是花間竹影、涼茶豆糕,為的皆是驅走炎熱,留下清涼;午后盼風雨來,或迎大雨滂沱,或聽輕雷斷雨,又別有一種詩意;“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三五好友于星斗滿天之夜作“感涼會”,則又充滿了盛夏樂趣。
大暑之日,正是收割播種的農忙時節,又容易有災害、時疫侵襲,勤勞樸實的莊稼人便在此時將心愿放飛。“燒伏香”這一古老習俗,最初便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如今又拓展到祈愿工作順利、收獲滿滿。而在浙江臺州地區,大暑之日送“大暑船”的傳統也沿襲至今。看呀,伴著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用自己的身體,抬起大船在街上巡游,最后在大海點燃,以此祈福平安健康、生活富足。
農人們埋頭躬耕,詩人們則在字里行間留下消暑心境。南朝詩人徐勉有一首《晚夏》:“夏景厭房櫳,促席玩花叢。荷陰斜合翠,蓮影對分紅。此時避炎熱,清樽獨未空。”夏夜納涼,席地而坐,賞蓮荷、品美酒,想來實在愜意。唐代詩人白居易寫下一首《銷夏》:“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無長物、有清風,向后人道出了“心靜自然涼”的真諦。也有人喜歡深居遠山避暑,王維便留下了那首百吟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唐代高駢也在《山亭夏日》中云:“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無論是林間的皎皎月光,還是山亭間的薔薇飄香,當今天我們讀起這樣的文字,仿佛眼前的夏天也沒有那么難挨了。
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消暑固然有了更便捷的方式。但許多步履匆匆的都市中人,還是會懷念從前的時光。那些暑氣蒸騰的夜晚,鄰舍們不約而同挎著藤椅條凳、拎著西瓜走出家門,他們或聚在村口比自己年歲還大的老樹下,或圍坐在清涼石板鋪就的井邊。蒼穹之下,微星閃爍,遠處而來的熱風掠過井口,變成絲絲清涼。手里的蒲扇隨著鄉音蕩漾,家長里短、人情世故,就在無數個這樣的夜晚悄然流轉。
不論是過去還是眼下,盛夏仿佛永遠如火焰一般熱烈;萬物生發、生長,生命的狂歡仿佛沒有盡頭。但時間的秘密就藏在古老節氣中—作為夏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這火焰在大暑達到頂峰,也即將從這里開始優雅、安靜退場。一代代中國人在大暑之日心照不宣:就讓我們一起在這團火焰里取一方沉靜,以強大又平和的內心,去告別這場盛大的夏吧!
《光明日報》( 2022年07月23日?04版)
標簽:
- 01 今日聚焦!京津冀等北方10余省份降雨將至 速看雨水進程圖!南方高溫熱浪到底何時結束
- 02 環球新動態:文明之美看東方|當“海昏侯”遇見“兵馬俑”秦漢文明如何“隔空”對話
- 03 全球快報:江西省國資委回應國企員工炫耀一事:已責成涉事國企了解核實
- 04 微頭條丨日本發現該國首例猴痘確診病例
- 05 【世界新要聞】又一高校招13名韓國博士?最新消息
- 06 全球短訊!美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擬于8月竄訪臺灣 外交部嚴詞回應
- 07 今日訊!唐山學院聲明:不存在網傳的“招生遇冷”情況
- 08 【天天新要聞】塞爾維亞貧鈾彈受害者起訴北約 檢測顯示受害者血液鈾含量超標數百倍
- 09 世界視點!首屆北京文化論壇今日開幕
- 010 世界速訊:廣東廣州發布高溫紅色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