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天天速訊:山東壽光:“菜籃子”變“金籃子”

            2022-08-28 05:33:26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走進縣城看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馮帆?光明日報通訊員?袁義林


            (資料圖)

            在山東濰坊壽光市的一個大棚里,40余萬株黃瓜苗,仿佛是綠色絨毯整齊地鋪在育苗棚里,兩片厚實的砧木葉護著中間小小的黃瓜芽,每一株都在努力生長著。“這個棚里都是水果黃瓜新品種,剛嫁接完,還有10天就能發到云南去了。我們一年能培育1000多萬株,訂單早被搶光了。”山東邦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鵬很是欣喜。

            在壽光,“菜籃子”正在變為“金籃子”。近年來,壽光市主動融入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在創新提升“壽光模式”上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保持“中國蔬菜之鄉”的持續引導力。

            這幾日,正值設施蔬菜生產的“農閑”時期,壽光孫家集街道瑞航家庭農場蔬菜大棚里已經“拔園”,借著高溫開始了“悶棚”,但蔬菜大棚外的人卻沒閑著。農場里的苦瓜茶加工車間機器轟隆,正加緊生產作業。

            “我們農場里也種植苦瓜,還對外收購,苦瓜價格高時我們就賣生鮮菜,價格低時我們就大量收購過來加工成苦瓜茶。”農場負責人鄭景渠介紹說,“加工成苦瓜茶,附加值能提高20到50倍,而且這個茶口感好,又有清熱解毒、清心潤肺的功效,銷量特別棒。”

            現在,像這樣的家庭農場,壽光已經發展了30家,還有7家正在籌備中。“各級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家庭農場’發展的措施,在經濟效益的引導下,通過土地流轉將部分土地向家庭農場集中,經營者不斷加大投入強度,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率。”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介紹,“現在年輕人返鄉辦農場的非常多,目前壽光辦農場種棚的80后年輕人比例已占三成。”

            趁著“悶棚”的空閑,壽光稻田鎮崔嶺西村的崔新中正在家里盤算一年的收入:“從去年8月份種了一茬草莓西紅柿和一茬甜瓜,毛收入是30萬元,除去種苗、水肥等費用,這一年能剩下20多萬元呢,這個新模式真是好!”崔新中提到的“新模式”,就是去年開始,村里合作社牽頭打造的“崔西一品”品牌化發展模式。

            提高村民收入,關鍵得讓農產品優質優價。崔嶺西村合作社在壽光市委幫助下從中國農科院引進了優質草莓西紅柿品種,并從種植、管理、采收等各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把控,按照標準化種植的西紅柿,靠著口感和品質迅速贏得市場認可,價格能賣到普通西紅柿的8至10倍。

            品牌化和標準化讓壽光市農產品優質優價。2021年,壽光市注冊了“壽光蔬菜”區域公用品牌,開啟了壽光蔬菜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崔西一品”“斟灌彩椒”“桂河芹菜”……多個優質品牌獲得“壽光蔬菜”公用品牌使用權,形成了“1+N”矩陣共促式品牌化集成發展模式。

            在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優質蔬菜產銷對接平臺上,北京的李女士通過手機下單了水果黃瓜等時令鮮蔬:“不僅基地直配,而且品質有保障,哪個基地、怎么種的都能看到,很放心!”

            蔬菜賣得好,離不開平臺。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專門搭建了試驗示范基地優質蔬菜產銷對接平臺,其中的甄選蔬菜B2C移動端,通過公眾號和小程序的方式宣傳推介,實現個體消費者直接線上選品下單,基地直配,一下子拓寬了基地優質產品的銷售渠道。

            “把握了標準就是號準了發展的脈搏。”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黨組書記、主任付樂啟介紹,2018年,部省共建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落戶壽光,目前126項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已成功立項,番茄、黃瓜、辣椒、茄子、西葫蘆5項全產業鏈行業標準獲農業農村部發布實施,成為國內首批從“一粒種子”到“一桌好菜”的全產業鏈行業標準。

            如今,壽光聚力建設全國蔬菜產業綜合服務基地,在全國20多個省市建立了蔬菜高科技生產基地,通過集成化輸出,不斷向全國輸出技術、人才、標準、農業問題解決方案,逐漸形成全國的蔬菜交易總部,價格的形成總部,模式的輸出總部,種子的研發總部。“壽光模式”發揮著蔬菜產業總部經濟的帶動輻射作用,帶動了全國群眾致富增收,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可復制推廣借鑒的經驗。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8日?03版)

            標簽: 山東壽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