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熱訊:歷久彌新的“文化之歌”
作者:牛夢笛
四海迎新春,共慶中國年。在萬眾期待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3年春節聯歡晚會如約而至,唱響了一曲歷久彌新的“文化之歌”。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節目共同營造出歡樂吉祥、喜氣洋洋的節日氛圍,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開啟又一個新春。
以花為寓意,播種美好的心愿與希望
(資料圖)
年年花相似,年年有不同,相同的是溫馨祥和的節日氛圍,不同的是文化自信的創新訴說。2023年春晚,主創團隊巧妙地將“花”融入晚會的方方面面。
由四瓣花結構演化重構而成的演播廳頂部藝術裝置,融入了“滿庭芳”的理念,其創意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廟底溝彩陶標志性的“花瓣紋”。這樣的設計既是根植于中華文明的美學創造,又是綻放著現代設計理念的創新呈現。
舞美主題符號“花”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中國年里的欣欣向榮、吉祥喜慶,更是中華大地無處不在的生機活力和堅毅頑強。與此同時,之前時常掛在90后、00后嘴邊的“種花家”諧音梗,也悄無聲息地融入了主持人的言語中。何謂“種花家”?古漢語里“花”“華”同音,“華”的本義為“花”,金文中的“華”字就是花朵加上花蒂的樣子。因此“花”就是“華夏”,而“種花”則是“中華”。
“花開中華、福滿華夏”,整臺晚會都使人們感受到溫暖與希望。《馬上就會好的》的歌詞,“我們將一起看電影,一起去酒吧,一起奔向遠方”,音樂撫慰人心,為觀眾帶來了力量。歌曲《花開忘憂》,周深細膩而柔和的歌聲唱出了相濡以沫、共度風雨的真情。《是媽媽是女兒》中,母女的深情對唱映射著千千萬萬中國家庭的代際關系,讓觀眾熱淚盈眶……正如新春伊始人們憧憬與期待的那樣,“種花家”就是要在中華大地上播種美好的心愿與希望。
春晚的創新不僅在于不同節目樣態的多元化發展和傳播技術的升級換代,更關鍵的是要緊貼當下時代人們最真切的需求、訴求和追求。
融合與延展,以時代感豐富傳統春節文化
多年來,春晚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綜藝節目樣態,即結合了傳統合家歡內容和近現代國家民族的宏大敘事,集各種視聽文藝表演形式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時代性,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對傳統的春節文化構成了一種豐富和發展。
歌曲《未來我來》《跟往事干了好幾杯》充盈著時尚與朝氣;小品《上熱搜了》更是以原創短視頻走紅為引子,道出了由此牽出的諸多矛盾;《坑》諷刺了個別機關工作人員不作為、躺平式辦公的工作態度……
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總臺春晚舞臺首支定制歌曲《你好,陌生人》。“云合唱”的形式讓那些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被看見,感動了數億網友。這一溫暖的設計,是2023年春晚立足“人民的春晚”的一個標志性縮影。
在某種程度上,春晚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正是因為不斷地創新融合,用溫暖的現實主義把個人和家庭的小敘事與國家民族的大敘事結合起來,賦予了春節這一延續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傳統更豐富的時代內涵。
沉浸式陪伴,讓年夜飯充滿文化味
以豐富的創新表達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2023年總臺春晚努力追求的方向之一。傳統文化內容在此次春晚舞臺上的呈現,讓年夜飯更具文化氣息。
阿云嘎和活潑的孩子們共同表演的創意節目《當“神獸”遇見神獸》,以《抱樸子》《史記》等中國古代典籍中的記載和故宮等古代建筑元素為原型,由年輕的視覺設計團隊創造出上古神獸形象,唱響了無窮的想象力。《我的家鄉》用古老的民族樂器與搖滾結合的方式,訴說著傳統音樂的生命力。舞蹈節目《碇步橋》用唯美的畫風,呈現了傳統文化中獨特的中華美學風格。少兒民俗表演《我和爺爺踩高蹺》等以民間文化為底色的節目,讓全國各地的觀眾找到了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今年的春晚再現了對團圓團聚主題的新鮮詮釋,凝聚億萬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在濃濃的年味中抒寫新時代主旋律。人們看到了國家日益富強、社會和諧發展、家庭幸福美滿的國家進步與個人期待,也感受到了在藝術創新中彰顯文化傳承的時代力量。文化味和時代味交相輝映,春晚具有了更大的文化定力,也獲得了更大的藝術張力,成為眾多觀眾心中歷久彌新的文化盛宴。
《光明日報》( 2023年01月23日?02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