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日常生活的潤澤之光——讀長篇小說《凡塵磨鏡錄》

            2023-05-10 05:48:48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資料圖)

            作者:莊若江(江南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煙火凡塵,世事難料,人生蒼勁而又不乏溫暖,這正是生活讓人留戀之處,而那些埋沒于煙塵或被包漿裹滿的古玉,終究還是會在歲月的磨礪中散發出幽幽的潤澤之光。蘇迅的這部長篇小說《凡塵磨鏡錄》(百花文藝出版社2023年4月出版)讀來便給人以這樣的感覺。

            小說人物不多,結構單純,故事也不算復雜,但燭微洞幽,留給人頗多回味。故事里的小人物構成的日常眾生相,織就了一個時代,濃縮了一個世俗社會,也折射出普通百姓在跌宕年代的生活樣貌和靈魂軌跡。

            主人公秦家騮出生在一個有世家遺風的家族,幼時“抓周”攥在手里的是一件玉扇墜,這似乎暗示他一生與“古玩”的不解之緣。這個殷實的家庭,在新舊更迭的起落中雖然還算幸運,但在洶涌的時代大潮中也不可避免地沉了下去。秦家人也如同那些早先很稀罕而今卻只能藏匿在隱秘幽暗處的“古物”一樣,活得沉默、隱忍、庸常。長大后的秦家騮遠赴安徽農村,成了一名插隊知青。他隨遇而安,在當地扎了根,娶妻生女。后來他帶著妻女回到城市。雖然這座生于斯長于斯的城市已變得陌生,雖然最疼自己的祖母已經去世,但他還是留了下來,成為一名正式職工。

            秦家騮如水一般懂得順應時勢,這也是江南水鄉男子的一種典型性格。他們溫潤聰慧少惹是生非,大多時候如寧靜無波的湖水,運勢不濟時能安于現狀,且懂得自我保護。秦家騮為人處世作風務實、兢兢業業;朋友不多卻都知根知底,真誠相待;生活簡單、情趣單一,卻善于鉆研、身懷長技;貌似與世無爭,但關鍵時刻能審時度勢、把握機遇……時代曾經打破了他的收藏夢,也讓他成了真正的收藏家,那對判斷真偽的如炬慧眼,并非全都來自收藏知識,還有一半源自生活歷練。

            作者豐富的收藏知識,成為小說亮色,他不僅對玉石鑒別十分老練且眼光獨特,還對市場行情、古玩拍賣和交易規則都十分諳熟。對假貨充斥、甚囂塵上的古玩拍賣市場的冷靜剖析和批判,更為小說增加了厚度。小說對一個時期的古玩收藏市場的現實記錄,可謂是歷史性的。

            獨特的地域特色、濃郁的煙火氣息和鮮明的年代感,是營造出小說獨特韻味的重要因素。作者蘇迅自幼生長于江南水鄉無錫,家鄉諸多歷史悠久、文化特色鮮明之處不時出現在小說人物的日常行跡中。從新生路、學前街、崇寧路、后西溪、留芳聲巷,到南禪寺舊貨市場、梅園、開元寺,這些烙印著久遠歷史印記、當地人耳熟能詳、煙火氣息頗為濃郁的地方,給人身臨其境的現場感,為故事敘述增色不少。那些老城廂、老場景、舊時生活的街巷弄堂,乃至主人公房間內的桌椅板凳花瓶,以及出行的老式自行車之類,這類生活擺設、物件,烘托出特殊的年代感,不由勾起對那個歲月生活的舊憶。還有陽山桃花、太湖翠竹、惠泉黃酒、白沙泉水等,或為當地標志景觀,或為地方特產,加之語言中無錫方言恰到好處的運用,都或多或少增添了別樣人文意味,也給人以親切之感。

            讀《凡塵磨鏡錄》的文字,隨時能給人帶來驚喜,可謂談霏玉屑,不時閃射出珠璣之光。從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議論或借口人物之語,可窺見作者的道德評判與真知灼見,字里行間藏著哲理,藏著值得品鑒的意味。把玩玉石,也把玩人生,慢慢地那段歷史就會被盤出歲月的包漿,讀懂這些文字,也大致可以接近作者的內心世界了。

            “磨鏡”在古時候是一種職業,也是一種身份。清初才女高景芳的《磨鏡》詞曰:“今朝初試青銅。訝朦朧,乍窺面貌,渾如夢里,恍在云中。須教磨洗認形容,肯令依舊塵蒙。捧將明月,付與良工,頓然輝滿晴空。”古時銅鏡,用久而磨損晦暗,視物模糊,需經磨鏡“良工”的打磨,方重現光潔。經過精心打磨后的銅鏡,折射事物自當更真實、更清亮;經過歷練的“巨眼”判玉識物,真偽也兀自清晰。人如玉石,亦有包漿,一層層裹滿了涂厚了,往往面目朦朧,世間萬物莫不如此。煙火凡塵,玉石人生;辨玉識人,皆須去偽存真,蘇迅應該也是這樣一位“磨鏡人”。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0日?14版)

            標簽:

            上一篇:全球觀天下!【大美中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