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動態:豈惟粉壁墨色新——觀“2022中國壁畫作品展覽”
【藝境觀象】
作者:齊喆(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委會秘書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
(相關資料圖)
5月的春城,天朗氣清。從落地昆明長水機場直至城市的中心,人們都能看到巨大的LED屏幕上滾動播放著中國新時期經典壁畫作品和“2022中國壁畫作品展覽”的內容。這種嶄新的傳播模式使展覽沖破了美術館的藩籬,走向大眾,走進當代城市生活,為拓展公眾的審美視野,提高國民的藝術素養和精神境界,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作出了積極的嘗試。
自中國美術家協會壁畫藝術委員會于1985年10月在北京成立之日起,幾代壁畫人一直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在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壁畫作品展之外,另設一個與之相呼應、專注進行壁畫本體語言研究的屆展。第四屆壁畫藝委會成立后積極籌備,終于在近日迎來了“2022中國壁畫作品展覽”,這也成為壁畫藝委會成立近40年來首次舉辦的屆展,在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美展”拉開大幕前,可被看作是對挖掘壁畫創作人才和培育壁畫作品的一次拉練和預演。
生命之歌?周濤
追問內涵與邊界
壁畫家常常被問:究竟什么是壁畫?是不是只有上墻的畫才是壁畫?問題看似簡單,卻也讓人為難,許多專業人士也很難清晰界定。但這又是一個涉及壁畫核心內涵的問題。
壁畫,是因建筑環境需要而繪畫或以多種材料制作于建筑空間界面的大型平面及準平面藝術。它是兼具環境藝術的公共性、創作思想與方法的多元性、美術與建筑兩個學科的跨界性、材料與技法的高度包容性的綜合性藝術。壁畫所具有的建筑屬性、宏大尺幅,其運用材料工藝的多樣性、與建筑共存的長久性以及公益性與時代性等特點,使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與藝術感染力,也因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壯鄉詩話?李巖、韓惠
風·雅——樂·頌?謝蓀、陳俊、黃利、黃江
壁畫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也因壁畫而使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得以彰顯。應該說,建筑與壁畫是血脈相連的。歷史上兩者相得益彰、相互成就的例子比比皆是。令人擔憂的是,由于近年來建筑界對極簡風格的推崇,一些人簡單地以材料自身的物質美感在壁畫作品中的發揮為追求,隨著材料領域的不斷開辟與擴張,形成了當代壁畫對材料過分依賴的傾向,反而削弱了壁畫作為一種藝術門類應有的銳氣和力度,使其失去了公共教化與文化傳播的功能,也喪失了那種切入現實生活的直接性以及與社會大眾互動的親和力。加之一些非正當商業運作手段的介入,讓壁畫上墻的情況變得愈加復雜化,許多創作者的優秀作品無墻可上,年輕作者的作品上墻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鑒于此,以引領學術為己任的壁畫藝委會主辦的屆展,并不強調參展作品必須是已經上墻的,而是注重其建筑屬性,即作品應是針對某一特定建筑或空間而創作,滿足壁畫的幾項基本要求即可。繞開上墻與否等非藝術因素,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壁畫創作隊伍中來,讓這項美術中的“重工業”擁有更多新鮮的血液,這是我們的初衷,也是壁畫未來發展的希望。
書山有路?武定宇、馬瑞
逍遙游·鯤鵬志?蘇曉旺
高揚創新的風帆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一門藝術持續健康地發展。新時代的壁畫創作要想在原有基礎上再出發,沒有捷徑,唯有依靠壁畫家們在創作實踐中努力尋求突破與超越。
從本次參展的191件作品來看,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涌現出一大批新生創作力量,創作出一批摒棄程式化表達,語言清新獨特、各具面貌的作品。
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既有繪制型壁畫《百鳥朝鳳》《瞬息·萬象》,也有以各種現代媒材制作完成的《書山有路》《金色絲路》《鳳翔舜和》《風·雅——樂·頌》,還有對中國傳統材料進行創造性轉化的《新時代·青山綠水》《予貢》等。作品題材既有關注日常生活的《一屋·二人·三餐·四季》,也有將視野投放至宇宙自然與人類關系的《逍遙游·鯤鵬志》,既有謳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美敦煌》《妙音花雨》,也有展現民族風情的《壯鄉詩話》《生命之歌》,當然也不乏對新時代偉大成就的關注與禮贊,如《禮贊新時代》《逐月》等。
這些作品體現出青年壁畫家所具備的良好造型能力,以及他們從各自擅長的角度形成的不同的主題闡釋方式。其藝術創作所呈現的構圖組織、造型方式和材料語言均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面貌。
四時得節?萬物生長?程安營、張曉振、張國軒、薛韶澤、孔祥楠
姹紫嫣紅?程犁
以人才促振興
青年壁畫家往往不滿足于現有的成果與范式,不拘泥于現有的成規和定法,他們渴望在壁畫創作中探索全新的藝術表現手段,追求全新的藝術語言。面對青年創作者的大膽嘗試,在鼓勵的同時也要注重引導,不能為新而新,淺嘗輒止。壁畫創作不能只停留在畫稿描繪和材料制作層面,更要深入研究圖像背后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要培養青年創作者對生活的熱愛與敏感,強調壁畫創作與時代發展的同頻共振,作品要合乎時代潮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壁畫家不是圖解主題的宣傳人員,須用藝術創作反映時代和生活,從而反作用于生活。
近年來,壁畫界已經深刻地意識到必須面向未來,增強自身的造血能力。而新鮮血液的注入,主要依靠高等美術教育中的壁畫學科。由于壁畫專業具有學科交叉等特點,加之壁畫創作邊界的不斷拓展,其教學難度較大。高素質的壁畫創作人才要同時擁有大型壁畫創作的組織能力、主題把握與挖掘能力以及壁畫圖式語言和材料語言的轉換能力。對壁畫教育和青年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是壁畫藝委會一直以來的堅持。“當下·未來——2023全國高等藝術院校美術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于本次展覽期間舉辦。來自國內21所高等藝術院校的教師代表以及各研究機構和藝術機構代表百余人,圍繞“高等藝術院校壁畫發展路徑”“多元共存——壁畫教學實踐與創作的轉化”以及“和合共生——現代壁畫教學設計及成果應用”三個方面展開了學術交流,積極推動高校壁畫教學的發展。我們深知,這是關系到培養高素質壁畫創作人才梯隊的關鍵,是壁畫振興的基礎工作。
回望中國壁畫復興運動的起始,44年前,北京首都機場壁畫群的落成,深刻影響了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其作用甚至輻射到整個文藝界乃至社會大眾,壁畫家們展開了一場具有歷史價值的公眾藝術普及活動。此后40余年,中國壁畫的繁榮發展均離不開這一原點。在北京首都機場壁畫群中,極為引人注目的作品《潑水節——生命的贊歌》《小鳥天堂》等都和云南這片土地有著緊密的關聯,這里也曾孕育出影響中國美術發展變革的諸多畫派、人物與作品。首次屆展選擇在昆明舉辦,便是期待以此為新的起點,重續中國壁畫復興運動前輩的創造精神,以挺立潮頭的姿態,銳意探索新時代壁畫藝術復興和發展的未來之路。
《光明日報》( 2023年05月14日?09版)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