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焦 > > 正文

            每日速遞:追夢火焰藍·守護萬家燈火|永做消防救援事業的泰山“挑山工”

            2022-08-15 19:47:19來源:人民網-山東頻道

            泰山十八盤,人稱天門“云梯”。這里1630級臺階、400多米高差,最陡處仰角達70度,最窄的臺階連一只腳掌都放不下。就在這“五岳獨尊”的泰山之巔,一支由18名救援人員組成的消防救援站,常年駐守在最低溫度接近零下30℃的高山之上,用雙腳丈量泰山,無愧駐山群眾和游客的重托。

            泰山消防救援站集體宣誓。泰山消防救援站供圖

            26年如一日 傳遞信仰的力量


            (資料圖片)

            1996年,第一批泰山消防救援站救援人員登上泰山,借住在后山北天門的空軍雷達站,開始對這座大山26年如一日的守護。他們組建了岱頂防火巡查服務隊,主動上門為單元員工進行培訓,在游覽區為游客介紹山林防火知識要點。肩負起18萬畝山林、26處古建筑群、58座寺廟、42家社會單位的防火、滅火工作和消防救援任務。

            照片墻展示了建站以來的工作點滴。劉穎婕攝

            走進救援站內,一片醒目的照片墻映入眼簾,展示了建站以來的工作點滴,有執行任務時的緊急時刻,也有接到錦旗時的溫情瞬間,他們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在工作之余自己找樂子,一張張照片的畫質從模糊到清晰,見證了26年來,泰山消防救援站的變遷與發展。

            建隊之初消防站內挑水用的第一根扁擔仍被完好的保存在站內。劉穎婕攝

            聽指導員李令政描述,凡是到過泰山的人,無不震撼于泰山的雄偉壯觀和風景秀美,但長年生活在這里卻有另一番感受。泰山上面冬夏兩季霧氣彌漫,難得見個晴天,在長達半年的泰山冬季里,隊員們每天都要帶著扁擔到四五里外的山泉破冰挑水,大家都盼著下雪,可以化雪為水,但又怕下雪,下了大雪,補給送不上來,沒有青菜就只能吃咸菜、啃干饅頭了,到后來,饅頭凍成冰疙瘩,雞蛋也凍成了乒乓球……

            現如今,泰山消防救援站的執勤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流動服務點變成了固定服務站,有了蓄水池、除濕機、烘干房,還有了圖書室。但在李令政看來,硬件措施越來越好,任務也越來越重了。

            把一件好事做好不容易,堅持26年做好一件事更不容易。

            在消防站的儲藏柜里,存放著厚厚一摞的防火檢查記錄。翻開記錄本,上面認認真真地記錄著每一次檢查發現的問題,用消防站老同志的話說,這一頁頁記錄就是一張張保險,也是一個個軍功章,上面的每一個字都是他們對于忠誠和平安的擔當。

            “守護泰山的安全不能僅僅靠英勇無畏的戰斗,更要把火災隱患消滅在萌芽中!”消防站歷屆黨支部都把保護泰山消防安全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

            截至目前,泰山消防救援站確保了泰山連續26年未發生古建筑火災,為保衛泰山古建筑、山林消防安全和打造平安泰山、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

            上好入隊第一課 綻放青春的風采

            走一趟盤道,植一棵青松,訪一位挑夫,學一遍隊史……這是每一名泰山消防救援站救援人員入隊的第一課。這群最大不過33歲、最小只有19歲的年輕人,早早地就把自己和這座大山綁在了一起。

            在訓練或出警時,消防救援隊的年輕人們總會遇見泰山“挑山工”,偶爾閑聊幾句偶爾顧不得停留,這邊扛著擔架從山頂沖下山崖,另一邊挑著扁擔自下緩緩而上,他們一邊是扛著生命的希望,另一邊是挑著生活的重擔,而相同的是“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優秀品格。

            日復一日的負重訓練,徒步行進。泰山消防救援站供圖

            在泰山上,消防站出警都是徒步行進,救援全憑手抬肩抗。為練就一雙鐵肩膀,一付鐵腳板,蜿蜒的盤道和陡峭的絕壁都成了天然的訓練場。中天門到南天門3000多級的盤道,岱頂2公里的臺階,10公里的環山公路……每人每年要跑過52萬級臺階、520多公里山路,兩三個月就要穿壞一雙訓練鞋。“防消聯勤”、實戰化演練,他們個個都是行家里手。消防救援站配備的200余種器材,人人都能熟練操作。

            隨著時代的變遷,救援人員清醒地認識到,僅靠傳統的“手搏山火、肩扛救援”方式已經不能勝任新形勢下的消防任務。從2006年成立國內首個山岳救援隊開始,泰山消防救援站就在救援方式上主動創新,不斷學習提升技術,在作戰模式上大膽突破。

            一級消防士孫明作為消防站的站長助理,也是消防站的業務骨干,僅有初中文化的他,卻憑借著刻苦的學習態度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山岳救援專家。2021年,孫明作為骨干被推薦參加全國繩索救援資質培訓,這個淘汰率接近80%的培訓讓孫明倍感壓力,他說:“我的學歷不高,年齡偏大,在這里我沒有任何優勢,但我必須努力,把學習成果帶回去,用到我們的救援中,更好的救助登山游客。”每天他都會反復研究每一個技術環節,繩索器材摸了一遍又一遍,終于成功取得繩索救援教練員資格。

            開展山岳救助訓練。泰山消防救援站供圖

            近年來,他們多人遠赴上海、廣東、河北等地學習繩索救援和無人機操作技術,均取得了相應資質。創新戰術戰法,貼合實戰訓練,一批創新操法在實戰中運用……他們創新的水泵串聯供水上山、風力滅火機協同作戰等山林火災滅火戰法,在多次跨區域增援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

            120余面錦旗 守護平安的使命

            在消防站里有一面錦旗墻,120余面錦旗懸掛在展柜里,講述著消防站每一次難忘的救援經歷。有過翻越11座大山的千里尋蹤,有過折數萬石階的一夜無眠,有過穿越皚皚白雪的永不言棄……挽救一個又一個生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雪中救援,大家輪流抬著擔架。泰山消防救援站供圖

            2017年1月23日7時22分,一名游客在泰山十八盤對松山附近摔傷,急需救助!消防救援人員們立即放下剛剛端起的碗筷,穿戴好裝備,頂著嚴寒和大風,艱難地向對松山走去。8時20分,他們趕到對松山,對傷者的受傷部位進行固定,將他轉移到擔架上,蓋上大衣,而后小心翼翼地抬起擔架,向山下走去。狂風呼嘯,索道早已停運,遍地積雪,環山路不再通車。頂著零下26度的嚴寒,踩著冰封的盤道,抬著擔架,隊員們一步一步從山頂走下山去,邁出的每一步都挑戰著人體的極限。狂風、嚴寒、冰封的盤道和擔架上的呻吟聲壓迫戰士們的神經,大家輪流抬著擔架,經過三個多小時的手抬肩扛,跨越1300米高差,走過7000多級臺階,終于到達山腳下,將傷者送上了等在山下的救護車。

            傷者轉危為安,但救援隊員們的“征途”還沒有結束。稍作休整,一行9人又沿著剛才的路重新走過7000多級臺階,返回山頂的救援站,歸隊已是下午四點了。

            2018年的“五一小長假”,對指導員李令政來說至今記憶猶新。5天內,他和戰友們連續處置了24起救援,從凌晨到深夜,他們抬著擔架在十八盤反復走過24次,跨過近4萬級臺階。連續高強度的救援任務,對于曾在比武中受傷,導致腰椎間盤突出、右腿半月板切除的李令政來說,每一步都異常艱難。可他咬緊牙關,硬是堅持了下來。當第24名游客被平安送上救護車,早已精疲力盡的他癱倒在了地上……

            建隊26年來,他們先后參加消防救援3300余起,救助遇險游客3000余人,從死亡線上挽救了600余條鮮活的生命,為群眾做好事6萬余件,被群眾譽為泰山平安的“守護神”、泰山頂上的“活雷鋒”。

            李令政一直說,他們做的就是普通的工作普通的事,可他們的一次次出警,都承載著一個個小家團圓的希望。

            2021年,泰山消防救援站被山東省委表彰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泰山消防救援站供圖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救援站接到的感謝信里有這樣一句話:“泰山消防救援站就像‘十八盤’兩側的扶手,讓游客險時有抓手,累了有依靠。”在一代代泰山消防人的不懈努力下,他們繼承著前輩的優良傳統,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名新時代消防救援事業“挑山工”永不懈怠的責任與擔當!

            標簽: 消防救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