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奔赴社會實踐大課堂
在學校成立95周年之際,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鄭全和同學決定利用暑假“重走建校路”。一行人到廣西梧州、桂林、南寧等地,探尋學校發展的歷史和變遷,利用專業能力拍攝制作短片,幫助更多的同學了解校史。
在經歷了助農勞動后,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章榮浩對大學生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自己的價值有了新的思考。“我們需要運用好自己的專業所學,去講好鄉村的故事。”
每年暑假,全國各高校陸續開展類型豐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開設在企業、校園、社區、鄉村等社會場景,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將專業所學運用在實踐中,更好地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面向全國高校大學生發起關于暑期社會實踐的問卷調查,共收到來自184所高校的有效問卷4624份。調查結果顯示,70.74%受訪者有暑期社會實踐經歷,91.52%受訪者認為參與社會實踐很有意義。
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都是課堂
鄭全和同學的暑期實踐,對他們來說既是一次實踐活動,也是一次“專業練兵”。播音班的同學負責出鏡、新聞班的同學負責拍攝、廣告班的同學負責撰寫文案……一支頗具專業水平的攝制團隊就此組成。拍攝校史宣傳片將學院各個專業的同學聯系在一起,在鄭全看來,這是一次把專業學習放在真實的應用場景中的嘗試。
走進全新的社會場景,對大學生而言不僅是一次探訪,也會激發他們的思考。去年暑假,章榮浩參與了學校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察爾森鎮下轄嘎查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走進察爾森后,章榮浩對內蒙古草原的“刻板印象”被徹底打破。和他印象中的“牧民在大草原上通過放牧維持生計”不同,察爾森給章榮浩上的第一課是插秧、除草和種水稻。
勞動課不只開設在鄉野田間。在走訪脫貧戶的過程中,章榮浩和同學們去到了一名老木匠家,他想著幫老人做點事,就拿著工具幫忙制作木板凳。面對鋸不平的木頭,實際上缺乏手工制作經驗的章榮浩開始思考:“我們究竟能為鄉村、為鄉親做些什么?”一番思考后,他覺得幫老鄉做農活、忙家務是對自己的意志和生活能力的鍛煉,但想要真正幫助別人,還得發揮自己的特長。“比如我們可以拍攝紀錄片,來講述鄉村的故事、介紹鄉村的旅游和農副產品等。”
就讀于北京某高校的郭勇今年大三,是學校“三農學社暑期支教團”里的“老人”了。從在老師和師兄師姐的帶領下參與實踐,到自己開始思考支教到底能給鄉村孩子帶來什么,多次實踐經歷讓郭勇主動去探索支教的效能。
“暑期支教時間短,如果教授傳統科目,時間不充裕,容易導致學習缺乏系統性。”于是,郭勇和支教團的同學將授課中心聚焦在游戲、藝術和閱讀3個板塊。“我們設置了手工皮影戲課程,提前將同學們熟悉的卡通形象打印好,同學們需要自己描圖案、涂色、剪裁、打孔、系棍、組裝,整個過程都由他們自己制作。”現在,關于大學生暑期支教能給當地學生帶來什么,郭勇給出的答案是“陪伴”。相比知識的傳授,郭勇希望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和他們一起成長,在交流中讓彼此的眼界都更開闊。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36.87%受訪者參與過志愿服務類社會實踐,如擔任志愿者、參加醫療下鄉等活動;34.19%受訪者參與過公益服務類實踐,如服務留守兒童、老人等。此外受訪者還參與過宣講類實踐,如知識宣講、文化宣傳等(27.62%);各類崗位實習,如專業實習、勤工儉學等(25.41%);體驗類實踐,如參觀企業、博物館等(24.94%);調查科研類實踐,如社會調研、科學研究等(15.40%)。
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韓宗宜也參加過暑期支教。大二暑假,韓宗宜和同學一起前往湖南省婁底市新化縣鵬程村的一所小學。他們為低年級的學生準備了橡皮泥、超輕黏土等玩具。本以為同學們拿到“新玩具”會好好“把玩”一陣,但韓宗宜卻在第一時間收到了學生捏好的耳飾、項鏈、愛心等小裝飾物。來自學生的心意溫暖著韓宗宜,她也希望為學生多做點實事。“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本身,更多的是帶給他們了解世界的全新視角,促進他們養成思考的習慣,去探索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韓宗宜說。
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中全面成長
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認識社會的窗口,他們從這里開始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全面成長。
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0.87%受訪者認為參與社會實踐能深入社會開展調研,更好地了解社會發展現狀和治理方法;52.62%受訪者認為能將課堂所學運用于實踐;此外,增強實踐技能、為未來求職打基礎(50.85%),指導自己的學習和就業(35.40%),通過自己的努力為鄉村百姓的生活做貢獻(20.38%)等,也是受訪者眼中社會實踐的意義。
今年7月,福州大學研究生趙越和同學深入順昌縣洋口鎮,走訪了多個村落,開展問卷調研,透過這次調研,趙樾“近距離看到了閩北地區鄉村的發展”。
社會實踐結束后,趙越最深刻的感受是“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他覺得自己需要繼續學好專業知識,通過科學研究幫助當地提高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讓科研成果有機會進一步推動鄉村地區的發展。
章榮浩和同學們采訪、拍攝了科右前旗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用鏡頭記錄當地鄉村振興的典型事例。采訪對象和他想象中不同。“本以為大多是中年人,沒想到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年輕干部主動奔赴鄉村、投身一線工作,給章榮浩帶來觸動。“他們對我們這些大學生而言就像燈塔一樣,他們的故事對我們也是一種鞭策。”
如何更緊密地結合自身專業,扎根祖國大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受訪大學生有著自己的思考。中青校媒調查發現,67.60%受訪者期待社會實踐帶來更多衍生價值,讓付出更值得;55.67%受訪者期待更合理的社會實踐規劃;50.37%受訪者認為開展社會實踐前也需做好前期調研;22.66%受訪者認為應合理配置團隊成員,讓每個人都能充分體驗,有所收獲。
通過參與暑期社會實踐,趙越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有了更多了解和思考,“這種了解會激發我們的社會責任感,更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的隊伍中。”
郭勇知道,短短兩周的時間無法帶給支教地學生更多的知識和能量。“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長期的共同努力。”他開始思考,是否要將短期支教變為長期支教,“用更多時間陪伴他們成長”。
同樣參加暑期支教的韓宗宜,回顧自己的求學歷程,發現“好老師”是個關鍵詞,支教過程中的很多瞬間讓她想起兒時的自己。“老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給學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因此,她隨時關注自己的言行,做到“用心對待每一個孩子”。離開支教團前,一個小女孩兒專門跑來告訴韓宗宜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名老師,一名像你一樣的老師。”對于韓宗宜而言,這句離別贈言格外珍貴。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程思 王軍利 實習生 謝西迪 來源:中國青年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