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綜合 > > 正文

            碓粄記憶

            2023-08-11 05:51:39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鐘巧云

            童年的記憶是色彩斑斕的,最難忘的莫過于鄉親們在我家碓粄子的情景。


            (資料圖片)

            或許是因為我們那個生產隊人口少,整個生產隊就我家有一個碓臼。碓臼置于圍屋一樓的過路間里。所謂“過路間”,就是一個可穿行的雜物間。左邊靠墻是樓梯,梯下放置鋤頭、鐮刀、尿桶、雞籠等雜物,右邊放碓臼。我們可以從過路間上樓,也可以從過路間的后門通往菜園和果園。

            那時的鄉下,雖然窮字當頭,但客家人熱情好客,家里有喜事或過年過節,主人總要做些粄子作為禮物讓來訪的客人帶回去。因油貴,平時很少炸粄子,通常是拿出曬干了的米粉,用糖精、白糖和水攪拌成米粉團,再用手壓扁,在鍋里煎成一個大餅。如果沒有足夠的糖精或白糖,也可以等粄子煎熟后,涂抹上些許白糖,再揉成團。粄子帶回家后按人數切成幾小塊,吃起來又香又甜。

            大家要碓粄自然都來我們家。父親是生產隊的記工員,又是故事大王,再加上家里有這么一個碓臼,所以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感覺家里缺錢缺穿缺油水,就是不缺熱鬧。

            在望不到頭的貧困年月,粄子是客家人最愛吃的美食,逢年過節總少不了做粄子,俗話說“無粄不過年”。農閑時,母親也會做上一些改善生活。頭天晚上她就把米倒到盆里用水浸泡,第二天早上撈起瀝干,用手抓一把,感覺不黏手了再倒入碓窩。通常一個人上去踩碓,另一個人在碓窩旁用籮斗篩米粉。

            姐姐比我大9歲,每次家里要碓粄,她就是踩碓的那個人。母親則蹲在碓窩旁篩米粉。篩米粉是個技術活,得眼疾手快,在碓嘴還沒有落下時,迅速翻動碓窩里的米粉,一邊舀起一碗倒在籮斗上篩。當母親把米粉端進廚房時,姐姐就一邊清洗碓嘴和碓窩,再用薄膜蓋好。

            每年臘月二十過后,人忙碓也忙。快過年了,哪怕生活再不濟,各家各戶都要炸上至少一斗米的粄子。新年都有客,客人來時沒空手,也不能讓他們空著籃子回家,起碼得包一包粄子(15粒以上)作回禮,俗稱“回籃子”。這樣一來,我家的碓一天到晚都不停不歇,大家也是互相幫忙。母親助人為樂慣了,不僅免費提供碓具,看到有人來碓粄卻沒人幫忙時,總是教育姐姐要伸出援助之手,不能惜力。因此,最忙最辛苦的總是姐姐。

            稍大一些,我躍躍欲試的樣子讓姐姐看在眼里,她就揮手讓我上去試試。我興高采烈地上前,有樣學樣地兩手扶橫杠,但就算用盡吃奶的力氣踩,碓嘴還是紋絲不動。后來,姐姐一人踩碓時,我也上前幫忙,兩個人踩總比一個人踩力量大吧。我明顯聽到姐姐的喘息聲小了,臉上的汗水也少了。

            一次聽大人扎堆聊天,才知道父親對碓有研究,我家有此碓其來有自。父親說,制碓窩要選最好的石灰石,制碓嘴要用堅硬的木料,還得在碓嘴上套上一塊鐵家伙,這樣可以增加碓嘴落下時與碓窩的摩擦力,也可以減少碓嘴的磨損,畢竟碓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工具。

            而今,半個世紀過去了,碓和礱、磨石一樣,早就從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回憶起與碓粄有關的點點滴滴,能感受到時代的滄桑巨變,也讓人更加珍惜當下。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1日?15版)

            標簽:

            上一篇:【新聞隨筆】迎接身邊的“智慧”圖書館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