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開學,家長也要開學
9月1日,學生要開學。
在我們這個東西相距約5230公里、跨越5個時區、幅員遼闊的國度,從最東邊的學校到最西邊的學校,開學鈴聲響起要間隔好幾個小時,太陽要走上好一陣子,才能映紅所有孩子的臉。
(資料圖)
無論在“大公雞”的哪個位置,我們的學校都越來越像了,硬件水準追平,學校美得千篇一律,哪怕在最偏遠的山區。
可融化在細節里的教育理念之別、父母認知之別,注定了教育之“軟”之“彈”,它的“軟實力”甚至可以隱藏在如何看待9月1日這一天。
它可以很具體,這一天是小學生的起跑線、中職普高的分界線、高三的沖刺線……家長都希望從這一天出發,走出來的孩子是下一個屠呦呦、莫言、袁隆平……可事實上,走出來更多的可能是大多數的普通人。
教育不是開盲盒,教育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怎么理解教育,我們可能就收獲什么樣的孩子。所以,這一天開學的,不只是學生,也是家長。
我們抬眼望的不該是清北線,而應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這樣的高位警戒線。
這樣的日子,我們更應該反思那些從我們身邊溜走的孩子。慘痛的案例太多,一位中年父親直到看起來“一切如常”的17歲兒子跳樓,才開始要去真正弄懂孩子,他潛入兒子的社交群,非要勸年輕人快樂。一個15歲的優等生扎人74刀的動機,竟然是“逃課這件事不能被我爸知道”,他說,“給一個人做了一桌好吃的,你希望他多吃一點,你覺得為這個人做了很多,但他其實只是想喝杯水而已”……
我們推行“雙減”,希望破除唯分數論,予孩子以健;我們在最偏遠的教室都配備了心理輔導室,希望撈住下沉的孩子。有校長意識到,高創造力高失控的初中階段,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可能是幫助孩子平安度過青春期。可現實仍然是孩子的學業負擔過重、“一分一操場”的應試環境難以打破。
工作了42年的教育工作者詹大年在今年退休那一天留下了對教育的反思: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教育,不只是培養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人。人,是不可以被淘汰的。批評,不是讓孩子低頭,而是讓孩子抬頭。教育的價值是發展完整的人格。多元的生命群落,才能塑造完整的人格。“擇優”,是對生命群落多元性的破壞。漠視生命的德育,是邪教。教育,就是多給生命一條路——一條可以“玩下去”的路。
幾乎每一句都是教育的箭頭,可現實是多數人認為,分數仍是最堅定的箭頭。“兩眼一睜,開始競爭,兩眼一睜,學到熄燈”“今日瘋狂,明日輝煌”這樣的“勵志”標語仍然高懸教室。
9月1日這一天,可以很隆重,很有儀式感,也可以很平淡,像農人其他364天的如常勞作,有因有果。
這一天,我們都希望它是教育節氣里孩子們的“立春”“芒種”,萬物生發,生機勃勃,可我們也不妨擁有底線思維,把它看作“立冬”“大寒”,樹人育心,保護好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不予他們“人上人”“人下人”,而予“人中人”,予自由予自己。
教育的理念大話很好說,有時一張卷子一個排名就撕碎了它,我們搖搖晃晃地“雙減”著,卻又那么希望它堅定不移。
我們給這一天最美好的祝愿,也給這一天沉郁的教育深思。我們嚼著教育的鹽,盼望著給孩子教育的甜。我們目送孩子的目光總是很有重量。
生活而教,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改善生活而教育,正在成為很多人的共識。它很深刻,也很簡單。教育綁在時鐘的針腳上,分分秒秒,教育也發生在生活的每一道褶皺里,它無聲無息,最后又石破天驚。
所以開學第一課,不一定非要立大志,不一定非讓孩子們看歷史科教片,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這可以放一放,先搞好關系吧。關系好了,后面的教育才好說。當每個孩子都“有背景”,有教育關系網托舉著,孩子的一生就掉不到哪里去,也許孩子成就不高,但平庸的快樂就是抵抗教育焦慮最好的藥。
開學典禮不一定非要別出心裁,也許發幾顆糖、飛幾個氣球,孩子說暑假作業被偷了,老師真的“假裝”相信一回,就是好的開端。
2023年的9月1日,是一個射線的原點,往后日子和孩子都會一寸寸長,他們的模樣就在我們今天的教育想象里。
標簽: